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只是不知对于缅中镇守使之人选,陛下心中可有安排?臣以为,自古以来,边地之事,要在得人!

“当年我大明动用十数万大军血战经年,方才收回交趾,然而十数年后,却因为朝廷用人不当激起安南土人作乱,不得不尽撤军民而北归!从此交趾之地得而复失!

“以臣之见,今日之缅中,其偏远荒蛮尤甚当年之交趾!陛下当吸取交趾得而复失之教训,对于缅中镇守使的人选,务必慎之又慎!”

听了孙承宗的这番话,崇祯皇帝点点头,对三位阁老说道:“朕心中尚无人选,卿等若有,可一一说来朕听!”

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相互看看,一时之间都在心中盘算。

徐光启在军中并没有什么资历,因着当了崇祯元年恩科主考官的关系,倒是有了一大批进士门生。

只是他的这些个进士门生,一个个都是饱读了四书五经的儒家圣门弟子,对他这个耶稣会天主教徒身份的座师,恭敬倒是恭敬,可实在是拉不近距离,亲近不起来,基本没有私下的来往。

即便是宋应星这种读了《农政全书》之后就对徐光启敬若神明的崇祯元年恩科进士,也因为徐光启天主教徒的身份,而对自己的这个座师敬而远之。

当然,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回崇祯四年的春闱,崇祯皇帝再一次钦点了徐光启出来担任会试的主考官。

因为朝廷文官大臣里面,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让崇祯皇帝放心的人物,还真就非他莫属了。

至少他这个皈依了天主的天主教徒,不会像当初的东林党那样,靠着师生关系而结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至于李国镨,同样在军中没有什么资源,他这个内阁首辅与大明朝之前那些当上首辅的权臣们或者佞臣们大为不同,既不是靠着廷推上来的,也不是靠着声望上来的,完全是靠着崇祯皇帝的支持才走上了首辅的位置,并坐稳了这个位置。

同时又因为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的设置,让他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力大为削弱,军事上的事情完全插不上手。

如果崇祯皇帝不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他连个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这次崇祯皇帝倒是问了,可惜并没有人选,此时见另外两位阁臣还在思考,而他又是首辅不能不回答皇帝的问话,因此说道:

“启奏陛下!臣心中并无恰当人选!不过,缅中镇守府所辖之地僻居西南边陲,其形势比之东北西北尤为复杂多变,镇守使人选干系重大,非慎重不可!

“以臣之见,以其上马官军下马管民之故,非文武全才不能任用;以其偏远荒蛮遍地异族之故,非华夏族类不能任用;而以山高林密地多烟瘴之故,非西南之人亦不能任用!

“此是臣一点浅见,还请陛下明察圣断!”

别人或许不知道方济各会的一些主张,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是知道的。

与耶稣会的传教士相比,方济各会的传教士们不仅传教的主张更为激进,而且对于信众教徒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各种清规戒律,简直数不胜数。

准确地说来,方济各会的传教士们属于整个天主教系统里的“苦行僧”。

这样的教会团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毫无吸引力可言。

而与此相应的是,方济各会里的传教士们却有着许许多多真正严格自律、博学多才的人物。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与其让耶稣会一家的传教士们在来华,倒不如给他们引进来一个对手。

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内部就能狗咬狗纷争不断,而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却也可以让一些真正有才学的西方传教士发挥出他们的作用。

这些话,崇祯皇帝没有明说,但是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等人听了这话,却恍然有所领悟,知道皇帝的意图原来是在这里。

本身就是耶稣会天主教徒的徐光启,也顾不上思考皇帝话里话外的含义,立刻躬身行礼说道:

“启奏陛下!礼部历局自从奉旨订正大明历法以来,臣自领之,并以李之藻、李天经主持其事,夜以继日,编撰校订,并已屡次验证于钦天监所测之天象!

“两年以来,当初预定之历书,已由礼部历局编撰校订六成,所得西洋天文新法三十一种,一百一十八卷,至于预定内容之剩余部分,加以时日,定当大成!

“只是李之藻年事已高,精力已衰,今年以来更疾病缠身,臣恐其不久,不忍催促!

“而龙华民、汤若望等通晓西洋历法之耶稣会士,先与其事,而后相继离京西去,更不幸命丧西北!

“其后继之人,若康迪纽斯等辈,也是旋即离去,今日陛下提及此事,臣不胜惶恐之至,此皆臣之责也!

“恳请陛下再给臣等两年时间,臣当亲领历局参校于西法,求证于天象,或删繁就简,或增订校正,如此两年之内必有可信之万年历法!”

编撰历书,修订历法,是徐光启起复之后自己向崇祯皇帝提出的一项大政。

同时,这件事情也是徐光启如今未了的平生志愿之一,他对这件事情看得自是极重。

本来修订历法的过程中,就遭受了不少朝中文官大臣的攻击与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