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在外面不过十几文钱,你们弄个什么脑出来,就要一两银子?太黑了吧。”
“就是,那小笼包贵一些我还能理解,毕竟里面包的可是实实在在的肉。可这豆腐也卖这个价格,是不是有些过了。”
“嗯嗯,我看我还是不要了,吃小笼包就行了,一两银子一碗的豆腐,我可吃不起。”
“我也是。”
“我也是,就要包子。”
……
杨萧站在后厨,用柴火熬着那锅豆腐脑用的卤汁,自然听到了前面的议论声,不过他却不以为然,依然在熬着那粘稠的卤汁。
豆腐脑,如果在现代卖一两银子,换算起来也就是大概30~50块钱的话,的确是有些贵了,不,应该是太贵了,敢问在现代有几个人吃过五十块钱一碗的豆腐脑?
可是在这里便不一样了,要知道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可是还没有出现过呢,一个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卖一两银子,贵吗?
当然了,这些群众之所以这样也是有原因的,虽然这豆腐脑在大唐还没有问世,但也是有了类似的东西。
说起起源,这豆腐脑的鼻祖应该叫做豆花,或者是豆冻,最早应该是在汉武帝时,汉高祖刘邦的孙儿刘安承袭父亲封为淮南王后,由门下食客常发明的。
当时是为了解决人多吃饭问题,他们才是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的便利条件,制作凝固剂成功发明了豆腐。
然后在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后,在江阳县的金川驿地区很到了广泛的欢迎,也由此开始步入发展。因为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