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知道高顺误会了,立即解释道:“君侯,我家主人乃淮阳郡公孙太守,非州牧伯珪。”
对此高顺并不在意,现在他还没有南下中原的打算,便笑道:“哈哈哈,那公孙太守有何交代呢?”
公孙太守指的是公孙康,公孙度的长子。
既然高顺主动提起,刘毅省去了一番口舌,立即起身对高顺一礼,并回答道:“我家主人欲投奔君侯,望君侯收留。”
这让高顺很感意外,若是公孙度来谈的话,则另当别论,派一位门下吏前来试探,让高顺感觉公孙家族既没有诚意,又显得过于狡猾,于是高顺推辞道:“哈哈,公孙太守高看我了,我曾承诺先帝,绝不干涉朝廷事务,绝不干涉中原事务,皆为朝廷办事,何来投奔之说?”
刘毅知道这是高顺的推脱之言,便再次行礼,并坚持道:“君侯,董卓为害朝廷,人神共愤,州牧伯珪竟然与其结为联盟,对抗天下,此乃取死之道也!我家主人不愿意跟随其违背大势,欲择明君;而君侯文才武略,世之楷模,是最合理的选择,望君侯不弃!”
高顺暂时不想插手豫州事务,怕引起董卓和诸位诸侯的惊恐而停止战争,走向联合,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他的长远规划,便建议道:“哈哈,此事毋须再议,我绝不会干涉中原事务的;若想自保,公孙太守何不投靠徐州?徐州富庶、稳定,且陶刺史乃忠厚长者,岂能亏待公孙太守?要知道,即便豫州牧伯珪,也是在徐州的支持下才有今日局面。”
柳毅摇摇头,说道:“君侯,陶刺史人品很好,只是已老态龙钟,已无进取之心,徐州能自保已是万幸,支持州牧伯珪,也是自保之策,互惠互利罢了。”
看来公孙康把周围势力已研究透彻,既然如此,高顺便不急了,即便不立即接纳公孙康,相信他也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于是高顺转移话题道:“公孙太守还有何要事?”
既然高顺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柳毅不敢坚持,忙顺着话题说道:“君侯,我家主人希望得到君侯的大力支持。”
“说说看,需要哪些支持?”
柳毅没想到高顺说话会如此直接,心中大喜,忙说道:“君侯,与青州的粮食贸易让淮阳郡粮价稳定,百姓能安居乐业,若想自保,必须有更强大的骑兵,不管是州牧伯珪,还是汝南郡的袁本初,皆有强大的骑兵,现在公孙太守手下仅有两千骑兵,处境非常艰难,望君侯批准,从辽东郡输入一些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