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殿堂级科学家, 在活着的时候, 也坐不上神座啊。
没办法,科学是普通人无法探知的世界。而现在,科技还不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我才选择货币改革这个话题切入。
我曾在课本上学过, 牛顿作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厂长,主持重铸流通货币,并基于英国缺少白银这一事实, 提出废除银本位, 将英镑与黄金挂钩, 奠定了金本位基础, 使得英国人不断把越来越便宜的白银运到欧洲,按照比价换回黄金, 进行金银套购, 获取了大量的黄金。
这些黄金形成了巨额的国家黄金储备,最终奠定了英国的金融霸权地位。
我想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哪些失败的探索,遭遇过什么阻力。
因为我也想在大清发起一场货币改革。
目前,大清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和银锭,但随着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白银的购买力势必会下降。
这样下去,国内金融市场会受到巨大冲击。事实上,在海外贸易活跃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米价涨幅惊人,很多老百姓挨了饥荒。
为了不重蹈覆辙,改变货币体系势在必行,就算不能全面改革,至少也要改变金银兑换比例。
埃文已经当了四年议员,在这方面并不生疏,他向我阐述了整个过程。
首先是重铸货币的背景。
1660年至1690年期间,货币磨损、偷锉削剪、掺假伪造等现象在英格兰愈演愈烈,导致大量劣币充斥于市,其中劣质银币的情况尤为严重,金币也有许多劣币。这些劣币以税收的方式上缴给了王室政府,使得王室财政收入缩水。
另外,铸币厂设定的金银法定兑换比率过高,远高于欧洲大陆的国家。这导致新铸的标准银币被一些商人熔化,然后大量出口到欧洲大陆国家,以换取外国金币,商人再将这些外国金币运回英格兰国内,并送到铸币厂换取标准银币,然后又出口…如此反复,套取暴利。最后,白银大量流出,严重影响正常交易。
为了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议会在1696年1月通过了《整治王国货币混乱状况法案》,提出货币大重铸。主持这次大重铸工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
到1699年重铸基本完工。价值550万英镑的劣币被重熔,这是流通中劣币的绝大部分。同时,铸造的新银币达68829万英镑,不仅在数量上达到要求,而且新币的重量和成色都有了大幅改善。
但三年大重铸给王室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以足值的新币替换不足值的旧币,这之间的“差额”就由铸币厂承担了,最终由王室政府“买单”)。而且,由于金银兑换比例的问题没有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更突出了。
这是因为牛顿认为白银才是英国真正且唯一的货币本位,他致力于恢复银币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忽视了对金币的定价。
直到1717年,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并建议抛弃银币,让英镑和黄金挂钩,并将每盎司“标准金”(纯度为90的黄金,专门用于铸造金币)的法定价值定为3英镑17先令10 便士。
听起来,确实走了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