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哥学着他的口吻笑道:“师兄啊,你说要怎么办吧,师弟我听着。”

梁若虚也笑了:“我初来乍到的,既然你台子都搭起来了,那就索性帮我唱出戏吧……我会邀一些本地读书少年郎,与你们一起做这件事,然后,你们要对外宣布,这一次赚来的银钱,刨除人工种种,捐一所善堂。”

梁若虚顿了一下:“你也别担心,师兄我银钱是不缺的,到时候不管有多少,我都会给你们补齐。就是请你们帮着唱出戏。”

这对他来说,有学子写福字筹善款盖善堂,这就是政绩,而且曾经做到正二品大员的人,也不会缺钱,二哥哥也没跟他虚让,只沉吟的道:“什么理由呢?”

梁若虚道:“理由你不必管,我请沈二爷出面就成。”

二哥哥道:“为何不是师父??”

梁若虚拍了拍他肩:“你自己琢磨琢磨,等将来,你来告诉我为什么不是师父。”

他就走了。

第234章 爱民如子县太爷

到晚上,梁若虚就跟沈二爷商量妥了。

于是第二天,他就代邀了十余个年少的学子,从十二岁到十五六岁不等,雁沈绝三人也在其中。

同时把三盆以上才赠送,改成了只要买花就可以赠送,买一盆就送,同时也以沈二爷的名义,把捐善堂的话给放了出去。

这也是二哥哥他们,头一回与本地的少年学子们交往。

这十来个人主要分了三派,有好奇的,有刻意交好的,但也有明显回避,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

前两种不用说也明白,这回避的呢,一般来说,是基于文人的清高,觉得正因为你巴上了景行伯,所以我才不会与你交往,不然人家不是会觉得我是趋炎附势之人?

这样的人,在文人之中,尤其年少的文人中,真不在少数。

可是这在二哥哥看来,并不聪明。

毕竟,你若是自己喜欢读书,当个兴趣也就罢了,可你应县太爷之邀来此,明显是有志于科举的……

科举是为了入仕,入仕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样的官儿,在官场之中,压根儿就清高不起来,哪怕你有李太白之才也没用,毕竟,你想一展抱负,起码,先得留着命,次之留着官位,不然呢?做梦施展抱负吗?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避之唯恐不及的。

这明显是因为梁若虚贬谪了,觉得他可能是得罪了什么大人物,所以不敢交好,怕牵连到自己。

这就实在是有些好笑了,在这文风不兴的小县城中,连县城都没有考过,也没有啥名声的小读书人,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梁若虚真犯了啥事儿,诛九族都诛不到你身上,这纯粹就是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