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天晴,他们几人将库中的药材一一打开查验,有需要晾晒的拿出来摊开晾着。
花了三日时间,他们方把所有药材都排查完毕,前前后后竟发现有二十余种药材标注有误。
徐瑾瑜还挺吃惊的,军中所存药材大都是常用的,易于存放的药材,所以种类并不多,但是竟然也有这么多标注有误。
而且这也非项温一人分辩不清,在她和医士们辩证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医士都分不清某些药材。
尤其是非药师出身的医士,没有采过草药,平时用的都是成药,说起药草长何样大都一头雾水,模棱两可。
于是她提议道:“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些药材的性状均记录下来,写到竹板之上,除了名称之外,再标注外形,气味,悬挂于药架之上。这样以后无论是谁查验这些药材,都可以对照验证。”
白宁首先发声赞同,“我觉得徐医士所说也是个办法,把药材的这些特征都写出来后,也方便入库。”
“另外我觉得,等这次药材入库,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类摆放,把库中药材按照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金石等来分类,同类之下的放在一个架子上,这样取药之时也方便寻找。”徐瑾瑜实在是忍不了库房乱糟糟的一团。
项温听罢也提出自己建议:“我们还可以将各类药材按照分类登记成册,记录它们的形状,气味、性能还有炮制方法,这样以后我们再抓药时想要找那味药,一目了然。”
徐瑾瑜一听,这不就《本草纲目》编撰时用的方法么?只不过李时珍的这部医学巨著,分类更为详尽,纲举而目张,把药材分成不同的部,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药名下面还分八个项目,来解释这个药。
但是,在这个还没有专门药书的的朝代,项温这个写药册的提议还是很难得的,即使军中药材只有二百余种常见药,但是要将它们编撰成册,也是颇费功夫。
徐瑾瑜这几日也不是没想过编纂药书,毕竟她是看过《本草纲目》这本“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但是后来这个想法在她慎重考虑后,被她自己否决了,现在还不是时候。
修本草之事,关乎百姓的性命,她不敢妄为,当然现实的还存在障碍。
一是她的医术过于浅薄,虽懂得医理,但是也是原身跟随母亲学习的,且只是学习简单的诊脉和针灸,并无太多实践经验。
辨别常用药材这种入门的事情,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加持,她还能够胜任,可是遇到没见过的药,或者遇到复杂的病情,她也是没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