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大家都忙了起来。

十月买了四五根大棒骨,中午熬一大锅棒骨萝卜汤,又蒸了一大盆粗面馍馍,炒了一盆白菜,分量足足的。

碗筷不够,让孩子们先吃,吃完了洗了碗,大人们再吃。

十月注意到,张老汉把自己碗里的三个馍吃了两个,剩下一个装在衣服口袋里。

下午大家忙着和泥,晒土坯,一个个像砖块一样摆在院子里,天晴,一下午就晒干了。

晚上依旧是棒骨萝卜汤,一盆韭菜炒鸡蛋,蒸一锅粗粮米饭,又把剩下的馍热了。

张老汉和张大壮显然没想到晚上还有一顿。

黄婶子也很意外,平时家里都是只有早上和下午各一顿饭,没有中午这一顿的。

张老汉一看,这两顿饭虽然不是大鱼大肉,但是舍得放油,比家里的吃食好多了。爷仨吃这两顿饭,就不止十文钱了。

席间张老汉感叹唐大郎是个好雇主。

唐开泰被人这样说,有些不好意思,只说了句“都是粗茶淡饭,填饱肚子而已。”

十月没说什么,她自己知道,他们也算不得多么好的雇主。

今天张老汉报价格的时候他就知道这老人家报的价低的多。

这一家三口看样子也是过的穷苦日子,却见不得他们这一群孩子为难。

明明自己也很穷,却想着能帮别人一把是一把。

这是穷人对穷人的怜悯。

中午张老汉留了一个馍,她就明白了,老人家要么是担心没有晚饭,孙子会饿,不好张嘴问,要么是带回去给唯一在家里的张婆子吃。

她想着,大家都挺辛苦的,这几天加一顿晚饭也没什么。

这么努力的赚钱,不就是为了吃饱穿暖嘛。

晚上张老汉祖孙三人,趁着城门没关离开小院。爷孙三人一路沉默。

出了城门,看到门口的告示。

孙子张狗子忽然问了张老汉一句,“爷,我们不去北地吗?”

张老汉闻言有些意外,女儿回去告诉他们要去北地的时候,狗子不在家。女儿一直劝他们也离开,他没松口。

他七八岁就来到村子里,虽然村子里不把他们当自己人,但是毕竟生活了一辈子。而且老伴的根在这儿。老伴虽然没说,但是女儿说这事儿的时候,她一直在掉眼泪,明显是不愿意走,也不愿意女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