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是辛苦的,你们都是善良的人,我听黑子说,这孩子是你来青山县的路上捡的。真是心善。好人都会有好报的。”黄婶子像是感叹,又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嗯,黄婶子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的。”想到黄婶子刚没了孩子,只能干巴巴的说这么一句。
就这么一句,又黄婶子给说流泪了。
“可是,我的闺女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奶奶但凡有一点点儿人性,也不能干出这种事儿,我真是恨啊。”
黄婶子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我们家那口子实心眼儿,嫁给他十年了,他每天在外面找零活,赚的钱一文不少都给他娘。可是我们一家三口过得什么日子。一顿饭有口好吃的,先给二叔三叔家的孩子,有什么活儿都让我们干。黑子从小就在街上乱窜,有爹娘还得出去讨饭吃,说出去都丢人。我家那口子还觉得自己是做大哥的,这都是应该的。”
十月知道黄婶子就是想发泄,这种情况,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我现在是明白了,女人就得靠自己。他们不是嫌弃我生女儿,不让养吗?以后也别想我养她。现在我能赚钱了,他们也管不住我。就算是饿死,我也不在这儿了。听说北地特别冷,日子肯定苦,可是我不怕,我们俩都能干活,我不信还能饿死不成。就算是饿死,也好过在这个家里憋屈死。”
“不会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去了那边有田地,也可以做买卖。你想啊,那么多人过去呢,肯定有生意可做。黄大叔不是还会打家具吗,到那边说不定还可以依旧靠这个手艺赚钱。”
十月对去北地生活,始终是充满信心的。这种信心来自于自己前世是个北方人,也有自己的判断。
大昭为了边防稳定,往那边迁人口,驻军肯定也不能少。战争刚结束,听说是两国签署了和平的协议,至少十年内不会有战乱。以后说不定还要在北地开通贸易通道,那边的发展,不见得比中原差。
他们的困难,在于怎么能完好无损地到达那里。
“那感情好。还是你们年轻人看的远。”黄婶子说,情绪好了些。
她也忍不住幻想在北地的生活了,他们到那里就有八两银子,可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前面三年开荒还不交税,怎么看都比在这好。
只是要离开这里,恐怕这辈子都见不到爹娘了。
他们老两口一辈子辛苦拉扯她和大哥长大。
大哥辛苦种那几亩田地,一年剩下点口粮,只够一家人吃的。
狗子都十一岁了,再过几年都得说亲了,有那么一个不正经的娘,哪个媒人给介绍,家里穷的叮当响,又谁会愿意嫁过去呢。
黄婶子忽然想,为什么不说服爹娘也一起去北地呢。
爹娘本来就是外来户,因为嫂子和人跑了,他们在村子里也抬不起头。让大哥带着爹娘一起,到了北地没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情况,说不定大哥还能找个续弦呢。
这样一想,黄婶子又觉得浑身有劲儿了。
“姑娘,您看这样行不,我每天晚上不回去住了,这样三三还能吃口夜奶。”今天和婆婆妯娌又吵了一架,那个家真是一天都不想呆了。
“那您这不就是喂了四顿啦?黄婶子,不瞒您说,您多喂三三一顿,我也没法多出钱了。”
唐开泰定下的一天五文钱,对于现在的十月来说,是高价了,她现在确实没有余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