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是北地那边的新政策,考虑到各地人口迁移,路上有个三长两短,女人到了北地也要顶门立户过日子的,所以立女户的要求宽了很多。
十月走后,刚才那个小吏笑着同身边的人说,“你看,这不就有人登记要去了吗。”
“可是,她这样去了那边又要怎么活下去呢?”另一个年轻一点的小吏问到。
“在这就能活下去了?这个李十月,一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没个户籍,还带着个弟弟,在这青山县就能活了?她一个女娃子,也没个夫家,在青山县连户籍都办不了。现在她好歹有户籍。有户籍才有人管,没户籍死了都没人管。”
“那她要是拿着咱青山县的户籍不走呢?”
“这可由不得她了,这户籍上可是写明了是定向迁往北地的户主,到了北地还要重新建户籍的,不然这户籍三个月后形同废纸,她要是还在青山县,可是会被抓起来的下大狱的。”
年轻小吏面色惊讶,“可是你并未同她讲清楚呀。”
“嗨,讲不讲清楚又怎么样呢?咱们老父母(知县)也说了,这次北迁先从县城里的流民乞丐和管辖内各村镇没田没地的人入手,把这些人弄去北地对青山县可是一件好事。人数不够再说。”
十月没听到两个小吏的对话,从县衙出来,直奔之前昨天的大街。她打算看看哪里有卖便宜的东西,去北地的路上用。
刚才把能问的信息都问清楚了,路上用的东西都要自己准备,到了北地之后,一家剩多少人就按照多少人分田地银两。
办户籍的时候,附带还有一份文书,她虽然不太认得这些繁体字,但是大差不差的也能明白,这户籍就像是一个临时身份证,只能用这三个月,到了北地以这个“临时身份证”换新的户籍。
现在最难的是到北地这半个多月的路上要怎么度过。
拿到户籍和迁北地的文书之后可以自己和商队一起出发,也可以跟着青山县的衙役护卫一起出发。
衙役护卫队一个月两次,这次最快半个月后出发。
十月想跟着第一批人走。
刚才打听到在小南巷子那边有不少买东西的小商贩,比正街商户要便宜得多。
十月一路打听找到了小南巷子。
她先是买了一个大大的背篓,里面可以装一些衣服被子和三三用的东西,还能把三三放在里面。她一个人带着三三不用太多东西,带一些干粮和米水,再有一个可以点火烧水的锅就可以了。
十月找了一个打铁铺子,把自己想要的样子说给铁匠听,其实就是现代常见的大茶缸子,有把手带盖子。
她和铁匠说最近很多人都要去北地,这样的锅肯定很多人买,让铁匠给自己便宜点。
好说歹说,也就从两百文讲到了一百八十文,这个时代铁是值钱的东西,这个确实也算是便宜了。
十看见铁匠这有一些旧了的镰刀之类的,又花了十文钱要了一把小镰刀,一个小铁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