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回去吧,多大人了,别怠慢了新媳妇儿!”
等俩人走了,朝妈妈凑过去:“娘,你真是想着让七哥家周转的啊?”
“唉,看着长大的孩子,哪里不知道他们的心啊,老了说话不中听了,看着愁白的头发哪能不难受啊。”
老太太塞了点烟丝点燃,吧嗒吧嗒的抽起来。
“娘,这么多年,你们咋也不说三伯三伯娘咋没的啊?”
“唉。”
老太太想着眼眶就湿润了,死劲吸了两口烟,呛到直咳。
老太太不说,朝妈妈也是顺口一问,倒也不是那么想知道。
“明天能搁家过小年不?”
“能!正好过完小年回家待两天,小粟就得回京都了。”
“小粟跟歌儿早点定下来啊,省的时间长了感情淡了。”
“娘,别担心啦,时间长感情淡分开就好,若是结婚之后感情淡了不就完了。”
“唉。”老太太不懂,结了婚,一被窝一睡,有了孩子,男人不就拴住了。
“小粟那孩子好,有前途,条件还好,不能让他跑了啊。”
“妈,我们歌儿条件不好吗?可以说是正相当,虽然老爷子退了,但一比朝家都是后起之秀,是国之栋梁。”
老太太向来说不过这个女儿,干脆不说了,省的生气,人家都是为了孩子好,她倒是跟自己抬杠。
朝妈妈不认可老太太说的,毕竟自己家闺女就像丈夫说的,一个人哪里不好,尤其像是闺女这么有能力,挣一百多块钱,还搁医院里,反倒以后结婚可能会有鸡毛蒜皮的事。
但是朝爸爸觉得孩子跟粟萧处对象也挺好,毕竟看闺女一天天挺开心的,自己随着孩子长大顾不上了,有个比他们还懂闺女的人他心里高兴,但是不能表现太多,省的那小子飘了。
丈夫这套理论可是乐坏了朝妈妈,但又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
人家小棉袄贴心还保暖,自己家这玩意第一天伪装挺好,第二天就扎心又漏风。
罗家人是多年前北边逃难过来的,在城边找了个偏僻的竹林开荒种地,如今村子越来越大,口味也清淡了,小年却还保留北方二十三的传统。
二十三不上灶,灶王爷不回头,明天开始就彻底不用农忙了,今忙完休息完,几个女人就开始压甘蔗,做一年用的糖。
黄皮甘蔗不硬糖分还高,家家户户院子里都会种上那么几垄。
几个人把甘蔗一劈两半,外婆扶着后边大伯母压。
几个小家伙一人拿着一小节削皮的甘蔗在院子里来回跑。
自己妈妈就负责看着一口大锅,拿着笊篱撇沫,满满跟青俩人就抬甘蔗汁倒锅里。
看朝歌出来二舅妈乐呵道:“老外女,过来二舅妈给你削一节甘蔗吃!”
“谢谢二舅妈!”
朝歌咔嚓咬一口甘蔗,一点也不硬,脆甜全是汁水,因为天冷还冰冰凉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