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

第19章

◎可用之人◎

平定好心情之后, 下一个被慕姝传唤的大臣是吏部尚书,赵潜。

同样是一个这段时间在朝堂上,虽然贵为六部尚书, 官拜内阁, 但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在朝堂之上也鲜少发表意见的大臣。

他显得冷静而客观,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让人挑不出毛病,却也不出挑。

说他没有存在感也不尽然。

因为慕姝每天都会收到这位吏部尚书的奏折,或是陈报灾情、或是官员调动、或是大些小报告。

值得强调, 这位吏部尚书为官真的是谨慎到了极点。

只是不知这是他本人的做事风格, 还是说是因为女帝初初登基,他还在观望。

嗯,慕姝拿了赵潜的罪己折细细观看。

身为吏部尚书, 总管官员选拔, 尤其是低阶官员的调动, 几乎可以说是执掌“生杀大权”。

若是六部有个高下, 吏部绝对属于高等阶层, 也只有户部这个管着钱可以卡所有部门脖子的可以与其一较高下了。

他的罪己折似乎理所当然地写着自己的罪过:知人不明。

为了描述自己的这个罪情, 他还细细介绍了自己“知人不明”的早期具体事例。

事情是这样的。

大概是在十年前,彼时的吏部尚书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簿,但也被调派了去帮助当时的吏部尚书执行官员遴选。

因为资历尚浅,他被派去的是盛京周边的一个小城镇。

选贤举能,遴选官员,这人选多是由当地的官员推举, 选拔而来。

先帝时期的官员遴选还保留了察举制度, 由当地的官员、大贤、先生、百姓联名推举出最有德行与才行之人为官。

没错, 彼时时下讲究的为官者, 德行甚重于才行。

彼时的赵潜接到了两个候选人。

一个是闻名十里八乡的大孝子。

殷勤、周全、孝心感天动地多年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甚至在当地留下了“割血喂母”的佳话。

一个是小有名声的才子,作诗作画在那城镇的先生看来极具灵气,对事情看法也非常别具一格、有见地。

并且曾想出过法子为县里避洪做了大贡献,只是为人有些自视甚高、恃才傲物。

当然,以上都是赵潜明面询欢迎加入依五而尔齐伍耳巴一每日看文问、暗地走访了许多人得出的结论,包括官员、当地大儒、两人的邻居街坊……

若是叫慕姝这样的现代人来看,是不太能理解当下对“孝道”重视到了病态的地步的。

因为这样对比鲜明的两个人,选人做官诶,还用思考选谁么?

大孝子应该登上年底感动大慕十大人物,给他颁发一个锦旗荣誉,再安排大夫帮他母亲治病,给他提供读书条件或是营生活计。

才子小小年纪就有见地,扎根基层,脑子灵活,还有大功,为避洪做贡献就相当于救人。

救了许多人与孝顺母亲相比,一人与多人,孰轻孰重?

他救的是别人的父母,是别人的子女,是别的家庭。

至少从大局来说,才子所涉更广。

但是大慕极重孝道,赵潜当年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