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对视一眼,好不容易抢到房间,谁都不会取消,一定每天准时来吃早餐。
入秋之后,今年的山楂就开始熟了,果酒厂已经收了一大批用来酿酒。
时筠这边也收到了一大箱,外表稍微没那么完美的已经酿成了山楂酒,挑出来圆润个头大的,她就准备做个糖雪球,当作今天进店的小礼物送给客人们。
小时候一到秋天,记忆里一定会吃的东西,除了烤红薯、炒栗子,还有一样就是糖雪球了。
山楂开胃助消化,但味道偏酸,大部分人很难接受直接吃,所以大众化的吃法基本都要用到糖作为调味。
虽然主要食材都是山楂和糖,但糖雪球和冰糖葫芦还是不太一样的。
鲜红圆润的果子在清水里晃晃悠悠,看着很是喜庆,映得厨房都有了种丰收的喜悦气氛。
时筠撒了点盐进去,这样能洗得更干净。
每个山楂都要把根蒂剪干净,然后铺平晾干水分,但不能去籽或者破坏表皮,不然做好之后汁水就会渗出来,把外面的糖霜融化。
糖和水差不多得准备一半山楂的量,放到锅里开火熬糖。
一般熬糖浆都不能搅拌,怕反砂,但糖雪球不一样,就是要反砂才能呈现出“雪”的效果。
时筠拿着锅铲,开大火不断搅拌,白糖的颗粒逐渐溶化熬成糖稀,这时候就可以转中小火了。
糖水煮开后锅里都是大气泡,略微煮一会儿气泡就越来越小,颜色也略微变黄了一些。
如果是做糖葫芦,这时候就可以把串好的山楂放进去滚一圈,沾上糖浆之后拿出来晾凉。
但糖雪球不一样,时筠用锅铲舀了一勺糖稀,倒回锅里的时候,一滴滴糖稀之间呈现拉丝的状态,这时候就可以关火了。
时筠拿出白醋倒了几滴进去,又晾了一会儿。
不然这时候糖稀的温度太高,会瞬间把山楂的表皮烫到发皱裂开,导致有破口。
几分钟后,糖稀温度下降,表面的小气泡也消失后,她又拿起锅铲开始翻炒。
随着锅铲的翻动,糖稀开始反砂,从透明状态逐渐开始出现白色霜状,白霜一出现,时筠就迅速放了山楂进去,继续快速翻炒。
刚开始微微反砂的糖稀还很粘稠,山楂也被裹着粘成一团,翻动起来比较费力,但随着翻动但动作,反砂越发明显,糖霜也逐渐干了。
等到每个山楂都裹上了白色的糖霜,互相之间也不会粘在一起,这时候轻轻晃动几下锅里的山楂,掂两下就能出锅了。
圆滚滚的糖雪球堆在箩筐离,裹满糖霜的外表就像真的雪球一样,但能隐隐约约看出里面山果子楂的鲜红色,红和白的搭配,看起来很可爱。
“这个糖雪球用小袋子装起来,点菜的时候每个人送一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