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页

双钗缘 鲜肉豆沙粽 1875 字 2024-01-07

甫一见着清殊,大的那个便笑迎上前来, 亲热道:“妹妹可还记得我?上回咱们见过的。我在家里姊妹里排行老三, 正经要叫我声三姐姐才是。”

另一个笑容腼腆些, 温声道:“我是行四, 也比妹妹大一岁。”

“自然记得!姑母还提过,三姐姐唤作习真, 四姐姐唤作习茜,我记性不错罢?”

这么一说, 清殊便想起来, 前头老太太寿宴时,遥遥见过这两个姑娘, 彼时她们斯文有理,不肯多说话,倒也没甚么交集。却不曾想, 此番接触下来, 她二人身上到底是养出几分大家气度的,待人接物极有分寸,热情周到不失礼数。

想来, 姑母倒不曾苛待过家中庶女,都一视同仁教养着。

“你今儿是第一回来女学,不如我做个东道, 带你四处逛逛, 熟悉熟悉园子里的景儿。”程习真在前头领路, 一面为清殊介绍,“咱们女学分为兰心、蕙质、淑德、贤雅四院。刚入学的都在兰心院,以两年为期,期满升去蕙质院。以此类推,读完贤雅一级,方可结业。以你现下的年纪,正是要在兰心院就读。”

这不就是类似于现代的教育体系吗?七八岁入学,十五六岁毕业,期间还有各项考试。

清殊不由得好奇道:“倘或有年纪大的横插进来读书,莫不是也从兰心院始读?”

一旁的程习茜笑道:“自然不是,若是真这么读下去,等升至贤雅院,可不成老姑娘了?她家人哪里肯依。因此,这也是有章程的。”

“倘有十岁以上的姑娘来上学,便由教引娘子出一套考题,倘或姑娘有些底子,便酌情升至其他院里,免了虚度光阴。”

清殊听得那句“老姑娘”,脸上有些讪讪。

好家伙,读个八年书,再如何也不到二十岁,哪里就老了哟。

不过,古人的年龄体系到底与现代人不同,也是情有可原。

清殊正暗暗消化着,程习真又添补道:“正是这个理儿呢,姑娘光阴可贵。原先素有家里大人嫌女儿家读书久的,怕回去不好婚配,不乏有好些被家里人强领了回去。”

清殊眉头一皱,语气一不留神便冲了些,“这怎么行?读书读一半,便要回去嫁人不成?”

“小丫头不害臊,快休提那两个字。”程习真“噗嗤”一笑,轻嗔她一眼,复又收敛起笑意,眸中闪过一丝无奈道,“父母之言,哪里有违抗的余地,还不是说要回去便回去了。女学刚兴起那会儿,甚至一个院的人都凑不齐呢。后来有几个贵女做表率,人多了起来,可中途辍学的仍不在少数。”

清殊抿唇不语,片刻后才问道:“就一点儿法子也没有吗?”

“现下已经是极好的情形了,至少不曾有父母强压着回去的。原先,那才叫没法子呢。”

程习真眸光黯淡,与程习茜对视一眼,俱都想起几年前的那桩公案。

前些年的淑德院里,出了个极有才名的姑娘。不仅通晓琴棋书画、甚至连隔壁学塾的四书五经都装入腹内。有次,教引娘子命众女作命题诗文,旁的贵女堆了满纸锦绣,只有她,托物言志,竟生生写出一篇经世之道来。

原来,姑娘时时偷听隔壁先生讲学,知道这世上不仅有弹琴刺绣的风雅学问,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鸿鹄之志。

人一旦开了窍,眼前的迷雾就会消散。

姑娘不懂何为女子“该”或“不该”的学问,她只知道,胸中仿佛有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极欲破土而出。

看到这篇文章,娘子先是大喜,后又大惊。

最终,它被呈在了教引大娘子、赵女官的案头。

熹微烛光下,她反复诵读了数遍纸上的文字,直把每一句都烙印在了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