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四面环山寒风不入,萧墨和木白从京城里带回来的玉烛灯挂在小楼门口照亮一片天地,这两盏灯笼随着风轻轻晃动,隐隐有清脆的曲调传出来。
黑脸他们好奇地看着玉烛灯,小凳子给他们讲解着这两盏灯的来历,就连院子里的大人们也听个新奇,“还是得多出去才知道的多啊,要不然咱们哪知道一盏灯还这么多事儿呢。”
冯叔在厨房那边砍骨头准备炖汤用,厨房的窗户开着正好听外面的动静,“可不是嘛,要不说这人得上学呢,咱们村这些孩子可有福了,学什么都有人教。”
从宫里出来的小凳子,除了平时和大家一样上课以外,他还会兼职教其他学生礼仪方面的知识。毕竟,没有人能比小凳子这样从宫里出来的人更懂这方面的知识。
沈济和萧墨的意思一样,他们村出去的孩子不求高人一等,但在礼仪方面也不能让人小看了去。从小培养出来的习惯,长大以后就是融入在生活中的习惯。
只要教的好,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一派大家风范。至于有人担心孩子们会被束缚了天性,木白却不担心。在桃源村这个人人都要做事的地方,孩子们只会在勤劳的基础上更规范,而不会抛弃血脉传承下来的质朴变得虚华。
小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自信开朗,他来到桃源村以后才知道外面的生活这么精彩。再精彩的生活,小凳子也没忘了他的身份,每天他都要把需要做的事完成以后再去做自己的事。
萧墨和木白探讨过小凳子以后的出路,就让他跟在他们身边,要是有机会能有个家更好。就算是没有家,小凳子在他们身边也不会受委屈。
他们两个当家长当习惯了,不管是身边哪个小孩子,他们两个都想把这些人的生活安排得好好的。比如小花只要她喜欢做什么都成,以后结婚也有他们这些哥哥撑腰,这辈子都有人保护。
曾奶奶和冯婶儿准备过年吃的馒头,木白在收拾要吃的红烧鱼,萧墨和李询在准备羊肉锅。大家把收获的新作物都变成了春节的美食,厨房里飘出来的阵阵香味儿馋得孩子们直探头看。
距离过年没几天,几家人凑在一起准备过年的东西,和去年一样要在一起过年。所以啊,除了早饭以外,等忙活完就都在一起吃晚饭。
羊肉锅还要再炖一会儿,木白做的鱼在灶上温着。萧墨和木白拿了些丸子什么的给孩子们。然后,他们两个趁现在还有时间上楼。
萧墨和木白在楼上给家里人准备过年的红包,“孩子们现在都大了,今年给他们装小金锭子,让他们现在就攒点儿钱。”木白手边五两一个的小金锭子开了一箱。
萧墨把红色的荷包打开,“行啊,每个月的零花钱再给他们涨一点儿,他们想买什么也方便。”孩子大了用钱的地方就多,在家怎么都好说,出门的时候还是得有点儿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