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教授您好,有热心网友发出提问,他们特别好奇,您十一岁就开始在相关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当时的您是如何有这般强大的知识储备,而身边人都未察觉?”

全网人纷纷听到第一个互动问题就如此炸裂,纷纷停下手中所忙,静静地看着躺在病床上,带着病容却精神很好的人。质疑与好奇混淆其中,心不由都被提了起来。

听到这个问题,竹许首先反应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不知是不是笑得太猛,扯到了伤口,连续咳嗽了几声,才平复下呼吸。拿过一旁水杯小口小口地喝了小半杯,缓缓说道。

“我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一般不怎么外出玩耍。我父亲大家也都知道是谁,他的书房里很多很多书,但大多都是跟经济学相关。我当时年纪小,也不懂,什么书都看。也可能因为自己那时候还没分化,所以对分化的世界特别好奇,看了特别多。

家里条件也好,很小就给我配了电脑,我就开始学习在网上进行查阅。小时候不懂事,看国外文献时,还中了冲击波,把电脑弄报废过一次。后面越看越多,看书的时候脑子里也会有假象,然后按照自己的猜测去查询,发现猜想得到印证。

大家都知道我年幼时成绩特别不好,可能就是因为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对abo世界的好奇,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在同学们都在看漫画小说的年纪,我在abo的世界里遨游。我假设过很多猜想,随着我看书的深入,慢慢都得到了证实。

后面我总觉得没人讨论,满脑子疑问没法得到证实。我就写了第一篇算是假想邮件给了权威机构,然后因为写的都是全英文的,想着署名也该入乡随俗,就给自己取了baboo的称呼。在我等回信的时间里,却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发表到了相关期刊。

说来好笑,我以为能刊登如此多学问的期刊,里面都是大佬聚集,谁知后面才了解里面都是各方领军人物的发言。但也有一点好,当我的文章出现,后续的期刊里有很多人对我文章的论证和反证。

慢慢地,我就跟大家在期刊和论坛里畅所欲言,得到了大部分论证。后续就是我想去更广阔的天地,向各大高校寄去履历,获得录取通知书,一路在国外搞科研的事了。”

说完,竹许再次喝了口水。这份答案是她唯一能想到,如何诠释她能力的途径。别说其他人,就算当年她所处的位置,听到一个二十三岁有那么多学术成果的人存在,她都不信。为此,她很早就在寻找哪类答案更能让人接受。

主持人适时的瞄了眼已经陷入疯狂的网友,称赞的同时,为竹许找寻了其他借口:“嗯嗯,竹教授您说的对。就如我国的钢琴大师和斯诺克大师一般,从小只专注一项,定会达到他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