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类宣扬忠孝节义的戏曲,宫里可没少演,徒南薰从小到大,不知道看过多少场了。

或许是年纪还小的缘故,对于皇帝和宫妃们看得津津有味的包公戏,她并不是很喜欢。

傅玉衡却是胸有成竹,“不管前人演过多少,咱们要拍这一版,肯定能让人耳目一新。”

他当然不是要自己创新,而是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跟着爸爸看过,长大后还专门自己找了资源的亚视版包公。

那一版可比后来香江和内地版的都大胆,丝毫不避讳鬼神,倒是和他们大剧院常演的聊斋故事一脉相承。

他小时候就觉得惊险刺激,长大后再看,就更加佩服其编辑的强大功底了。

所有关于包公的影视剧,其蓝本都脱不开《包公案》、《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这些古典小说。

因为电视剧出现了很多经典,他还专门去翻过原著。

说实话,原著写得挺一般,里面的许多情节就是硬凑巧合,硬推。

反正那本《七侠五义》他是觉得自己买亏了,根本看不下去。

若非其内核里的忠孝节义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吸引了无数古代戏班子和现代剧组去改编,哪里会有那么高的知名度?

哦,对了,还有一类艺人比唱戏的和演电影的贡献更大,那就是说唱类艺人。

什么说书呀,大鼓呀,坠子呀……

在那些没有电视和电影,或者并不普及的年代,这类艺术才是最深入人民群众的。

不过,傅玉衡没听过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