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

如果不是大宣不知为何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没有留下痕迹。

楚深和甚至觉得,孔珂的大名会比宣武一朝的所有君臣还要响亮。

毕竟,他翻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发现——

所有学生可是从小学就开始背诗的。

甚至极大一部分孩子在话都说不清楚的时候,就要背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诗句……

作为父母长辈聚会闲谈时炫耀、展示的筹码。

所有小学生小学毕业一定知道李白杜甫,知道杜牧李商隐。

但除非家中长辈闲谈、电视播放、课外阅读,他们要到初中的历史课才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而在当朝就能让处于同一时代的文人墨客对其诗篇追崇不已。

可想而知,在大宣那个也许是平行时空的后代,孔珂大诗人一定名扬后世。

那些令人赞叹艳羡、完全代表一个时代数个时代的名诗佳作,想来也出现在了后世的教科书中吧。

总而言之,孔珂的考场文章最终止步举人。

但他的诗作可能震撼了所有科考的主考官。

这其实是有点稀奇的,为何一个诗作做得如此之好的人,考场的文章却做不好。

后来孔珂入朝为官后,楚深和其实问过他这个问题。

孔珂非常平和地表示,自己于科举一道,实在天赋欠缺。

自然……是存疑的。

直到后来,随着他的“马甲”一个个地掉落,楚深和觉得自己恍惚大概知道了答案。

是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