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松于读书科举上算不得是什么天才,七岁去族学启蒙,如今刚满十二,去年参加考核的时候差了些名次,明年或许才有望升班。
“陶夫子今日让我们自己温习功课,他自个却厚着脸皮拿了十几篇文章跑去请教端华公子。”
林青松语气酸得跟个青柠檬似的,羡慕又嫉妒道:“端华公子不仅细读了陶夫子的文章,还在每篇文章后都写下了中肯意见!”
“端华公子不愧是六首状元,陶夫子回来后直感叹说,端华公子只三言两语,便犹如拨云见日,叫人思路通透明澈,还笑言明年之后,或许就没时间再教我们了。”
林青松语气略有些惆怅道:“陶夫子在我眼里学问便已经是顶顶好了,可他也是考了三次才过院试,后来又考了两回秋试,却接连两回都榜上无名,……这科举之路实在太过难走!我以后说不得光院试一遭,就得考上七、八回。”
“……”
韩秀兰一直以为儿子是个豁达心宽之人,没想到他还有这般敏感的时候,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劝解。
林青瑜闻言却有些同情陶夫子。
大旻江浙一带乃是人文荟萃之地,绍兴府更是拔尽江南之文脉。
韩家镇所属的会稽县,跟余姚县、山阴县等几个县几乎家家有小儿读书,每年应举的优秀读书人数量庞大,其中更是不乏卧虎藏龙之辈,更有像端华公子韩令和这样连中六元的旷世奇才。
院试、乡试名额有限,竞争残酷,像陶夫子那样的水平,在别处早就中举了,可在浙江这地方,却只能连续两年沦为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