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王兴礼、张升两家插秧都早,前几日也已经割完稻子。知道宋清这日要割稻子,都带上磨得锃光瓦亮的镰刀来帮忙。

三人割了一早,宋清才洗了澡换了衣服去城里,接沈之洲去吃席。

因着走时嘱咐过两人下午晚几刻钟再来田里,下午宋清到地里的时候,两人也才刚到不久,堪堪割了几把稻子。

“小宋这稻子长得好啊!”张升割了一大把稻子拿在手里,抽出一两根来绑好,担在剩在田里的稻桩上。

村里人习惯是割了稻子后先在地里晒两三天,等干了之后再背回去打。

新房只占了半亩宅地,剩下半亩修得平平整整,还铺了地砖、请人在中间做了个巨大的石磨。

故而稻子割好之后直接背回去,铺在坝子里晒,晒好了运来脱粒机,立时就能脱粒,一道就用了石磨去壳。

王兴义割完一把,直起腰来,接过张升话头:“可不?我瞧着一亩能有六七石!”

就这他还说得保守了,不敢往多了说。他们田里也管得好,收成最好的时候一亩却也收不到四石啊。

“我这个稻子主要还是种子好。”宋清将沉甸甸的稻子装进背篓里,一把叠着一把,叠满了又在顶上绕着叠一圈。

“等明年,各个村镇都能带上自家留的稻种,拿去县衙里换这个稻种。一斤换一斤,产量得翻三番!”

“当真?”两人径直停下动作,直起身面面相觑。

随即想到小宋在衙门做的就是农事官,再说以小宋的性格,是断然不会拿这事儿开玩笑的。

宋清跳下田埂,调了调背带挎上双肩,猛一使劲就把满满一背稻子背了起来,“自然当真!还有麦子、小米、大豆……都能换!”

“麦子大豆也是这个产量?”这下两人静不下心割稻了,提着镰刀跟在宋清身后,又着急又期待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