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若无其事地另起话头,宋清领着孙淑一参观自家的几亩地,向她详细介绍代表性作物的特性、产量。
孙淑一惊得瞪大眼睛,忍不住问道:“既然水稻亩产至少八石,为何每年还有那么多交不上赋税的百姓?”
还有她没听说过,却亩产几千斤甚至万斤的庄稼,再没有常识也知道这是多么庞大的产量。
“大人有所不知,现在百姓们地里和我地里的并不是一样的作物,要推广开来只怕是一件难事。”宋清不说这些作物的来源,来自姚州的说辞显然漏洞百出。
若姚州百姓地里都是这些庄稼,姚州地方官肯定会借此高升,怎么会籍籍无名,甚至于现在已经沦为失地?骗骗普通百姓还成,骗不过孙淑一。
“再者,现在普遍种植的作物产量虽然不高,但普通人家只要肯出力气都饿不着。
“要是这些作物推广种植了,不是宋清大言不惭:每户人家都能吃饱,多出来的部分远比百姓嚼用的要多得多。不说泞阳县,随便哪个县城都没有这么大的购买力。”
矩州穷,矩州泞阳县更穷,是因为资源匮乏而穷吗?不,是矩州地形地貌的原因。
矩州百分之九十的地区都是山地、高原、丘陵地形,随便什么山珍野味卖去富庶地区,都能卖到高价。
山里盛产的草药、松子这些不说,就只说菌菇,在京城、江南地区卖上百文钱一斤,在矩州地界最多卖三十文,还不一定有人愿意买。
外界只道矩州贫穷、矩州百姓目不识丁,哪里知道矩州物产之富饶?矩州人被高山深林阻挡,出不去矩州;外界人被未知阻碍,进不来矩州。
离开前,孙淑一留下一句话:“虽然先生不能为本官之用,然而为民之用更令人敬佩,本官许诺的屋舍田地自然还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