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嘿嘿,这不是急着去吃饭嘛。”沈之洲低头认错。

“哦,你说的那处之后写得直接不能看,简直是放飞自我。”宋清幽幽道。

沈之洲这篇文章是打好腹稿才动笔的,因此全文流畅一气呵成;引经据典皆紧扣主旨,不存在半路出家的行为。

写到兴致被挑起来了,便只专注写文章,忘了“写”之一字。

而且文章立意不够深刻,论述浮于表面、缺乏信服力。总得来说还是老问题:读书少。

县城里只有一家小书肆,里面多是基础书籍,最有价值的是一本《大平经义》。沈之洲看书快、记忆力强,早就将之看了个七七八八。

《大平经义》一书由朝廷组织编撰,详细罗列了科举必考书目,约等于官方指导教材。其中所涵盖的书籍还得考生自行搜集背诵。

翻遍整个书肆,也只能找到一半必考书籍。其他的选考、加考书籍更不要说了。

再有就是沈之洲虽然就“习字”一事往大了论述,却只是空谈;联系上了草书大家吏部尚书贪污受贿一案,却言语直白不留余地。即便切中时弊也难以获得考官青睐。

听了宋清的点评,沈之洲若有所思,提笔意欲再写一篇。

干不了别的,宋清干脆将灶房的旧桌擦干净了搬来卧房,裁剪了昨日买的宣纸,翻出脑域深处的古籍誊抄。

古籍只是一股数据流,只需要导入芯片就能与成千上万书籍共存,查阅的时候能够直接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