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差拿过布包颠了颠,看样子里面的银钱还勉强让他满意,他施施然地将银子收到了自己的怀里,这才道:“我知道你们也不是有意偷税漏税的,怕是年轻人不经事,搞差了。这样吧,你们把差的粮食补上,这件事就算过了。”
村长的心都提了起来:“老爷们,要补多少?”
衙差们算了算,道:“也不用多,就十石粮食吧。”
村长听了这个天文数字,只觉得自己快要晕过去了,就连村中百姓听到这个数字,从来麻木的脸上都涌现出惊骇来。
齐滺差点被气笑了。
根据各地的奏报与司农寺的存档,梨花村所在的余杭郡稻田的收成在每人每年三百斤左右。今年是第一年播种优质稻种,根据司农寺存档的档案来看,收成即便比往年多也有限,每人每年撑死四百斤米。
大梁土地半数被世家兼并无需纳税,因此这笔赋税就被强加到了百姓身上,梁景帝在世之时,国家田税甚至达到了十税一。
今年是在齐滺的强力坚持下,才将赋税降低到了十五税一。
十五税一,意味着百姓每年分得的四百斤米,要上缴约三十斤,再加上缴税之时的损耗,余下最多不会超过三百五十斤。三百五十斤米,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均每人每天一斤米都不到。
而这所谓的一斤米,还是脱壳前的重量。一旦脱壳,余下能否有八两都是未知。这样的数量,只是壮劳力一天的口粮。家中要想攒些银钱以备不时之需,就要将细粮换成粗粮,再让妇女儿童老人省着点吃。
而这,已经是在增产的同时降低赋税的结果了,却也不过让普通人家堪堪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