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现在,他们一个叫魏舟,一个叫魏滺,是城阳郡的商户家的孩子。原本家中经营一些海货,通过将海货转卖到内地不沿海的地域维持生计。

然而不久之前父亲去世,叔叔掌管了家业,把他们都赶了出来。偏偏他们被叔叔设计,没有继承到父亲的家业,却被迫要完成父亲在世时留下的海盐订单。

城阳郡的海盐商被叔叔打过招呼,他们买不到盐便只得北上,从东莱走到北海,又一路来到章武,才总算摆脱了要价高得离谱的盐商,遇到了平价盐商。

这时他们从平价盐商口中听到消息,说昌黎的盐更便宜。兄弟二人对视一眼,只觉得这是个机会,便没有将目光放在一笔海盐订单上,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平价海盐的源头——昌黎。

故而即便年关,兄弟俩也没有回家过年看望老母,而是辗转来到昌黎。

这个故事是齐滺编的,齐滺道:“别看这个故事的逻辑链并不算完美,但只要我们说着我们的叔叔有多可恶,再奉上‘父亲’活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金银珠宝,他们就会相信我们的话,积极帮我们牵线搭桥。”

当时萧楫舟还不信:“真的会有商人只凭你的一面之词,就会相信你的话?”

齐滺:“错了,他们相信的不是我,是钱。只要有钱,商人什么都敢做。”

说着,齐滺又看着手中的资料叹道:“我之前只知道盐业赚钱,却万万没想到,盐业竟然这么赚钱。”

这些资料是侯虞搜集来的一些资料,防止齐滺和萧楫舟在扮演盐商家的公子的时候穿帮。然而看着资料上赤裸裸的数据,齐滺只觉得胆战心惊。

齐滺:“必须想办法把盐业抓到手里,不能再任由这些世家霍霍百姓了。盐价这么高,让不让人活了。”

萧楫舟对齐滺的话连连点头:“你说得对,东南沿海的海盐价格高得离谱,昌黎韩氏有成本更低的制盐法,直接让渤海、黄海领域的其他盐商纷纷关门大吉。但他们却在渤海、黄海领域没有竞争对手之后提高盐价,再这样下去,百姓就要吃不起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