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夏询问陈娇:“你最近摆摊的生意怎么样?”

“还行,之前不是遇到了一个竞争对手吗,非要在我对面摆摊,价格还比我低。还好顾客发现我的质量比她的好,她开了一周就走了。”

这时候从外地买回来的衣服除了工厂里生产的还有洋垃圾,洋垃圾俗称漂洋过海送进来的旧衣服。

这种衣服也不是不行,只是终归没有工厂生产的新衣服质量好,而且洋垃圾来路不正规,真要被调查的话是会进局子的。

宋时夏宽慰她:“反正你先把口碑打出去,顾客都知道在你这里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咱们正儿八经从工厂进货,谁知道你那竞争对手卖的便宜衣服是不是二手货。”

陈娇上一世没做过生意,家里的缝纫机踩了大半辈子,她作为家庭主妇对衣服料子再熟悉不过。

“对啊,我都不用上手,远远看一眼就知道她卖的衣服不像是从工厂里生产的款式,怪怪的。”

宋时夏记得原著里面陈娇刚开始做的也是服装生意,最开始急于求成结果被人坑了一笔,收了一堆洋垃圾还没卖出去就被正道的光没收,不仅钱没了还被拘留了半个月。

原著本身比较写实,陈娇的每一步奋斗都是先苦后甜。这一世陈娇先读了书才开始摆摊,即便跟丈夫的感情大不如前,也没想过急于求成迅速赚一笔钱,而是慢慢积累。

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算是间接帮助陈娇少走了弯路。

“是的,我倒是认识一些见多识广的生意人,他们说有些人居心叵测专门收外国的旧衣服拿回来卖,说不定你那个竞争对手就买的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