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罗”成圆形,刷上香油是为了防止淀粉液蒸成型后粘黏,至于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方形……
简时安目前只知道这么做省工省料。圆形的容器只需要围一圈铁皮使其盛的液体不泄露不外溢。
倘若是方形,那得要费时费力给模子贴上四面的铁皮,铁皮与铁皮之间还得仔细焊接,以防液体流出。
古代的焊接技术如何简时安不做评价,在他看来,能省事就省事,别整些花里胡哨且没用的。
徐铁匠帮他复刻现代的工具已经够考验他的眼界了,倘若要是因为方形圆形的问题彻底难倒徐铁匠,那他上哪再去找一个合他心意的铁匠?
简时安小心翼翼地将淀粉液倒进“皮子罗”里,见一只手不好将“皮子罗”的液体摇匀称,他干脆放下左手的盆,两只手一起持着“皮子罗”。
左一圈右一圈,淀粉液晃荡晃荡,慢慢浸满了圆形的白铁皮,形成了薄薄的一层“皮”。
只见简时安停止了摇晃,两只手稳稳地将“皮子罗”送进了开水中。
由于陆轻寒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将这锅开水稳在“沸而不腾”的状态,小小的“皮子罗”就像一叶孤舟,悄然在水波中稳稳漂行着。
很好,滚水会使“皮子罗”不稳定,蒸出来的面皮也就会这里鼓一块那里瘪一块,既不好看又缺少口劲儿。
他们只有一口大锅,但这并不妨碍简时安使用第二只“皮子罗”。
为了不让锅里的热水空等着,简时安熟练地重复着之前的操作,刷油、倒淀粉液。当第二只“皮子罗”的“皮”成型时,第一只“皮子罗”已经达到出锅的要求了。
面皮出锅是呈半透明状,区别于之前的淀粉白色,这种程度的面皮才能算得上是熟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