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是留,他们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本非常清晰的账,又不是过函谷关去秦国,就在三晋之地,有啥?
十里乡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组成,进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相较于去河内城池分土地领户籍安家,也有一些人就近选择在直道的周围安家,直道之北为赵国,直道之南为秦国河内,但对这些赵人俘虏来说,大家都是一家的。
无需分彼此。
直道很长,所经之处,有土地肥沃好开垦的平原之地,自然也有如十里乡这样的原本荒芜的抛尸之地。
大家都想要好地,但好地是有限的。
秦国官吏虽然以严苛固执文明,但在关键地方,并不缺乏变通之法。
秦国的官吏沿着这条直道,对周围的土地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勘探调查研究,最终决定顺应实事变化,为环境实在艰难的土地拿出了更加优良的开荒政策,除了基础的五年阶梯税收政策之外,还有头两年开荒的钱粮铁器等包括且不限于开辟田亩、建房、养殖、家用、婚姻等等全方位的补助,用于吸引更多的百姓来此定居生活。
秦人相信,只要有了人烟聚集,再艰难的土地,也有被征服的一天,更何况,三晋之地的土地,只是缺少治理,本质上并不是恶地。
所以,选择好地安家的人故然是大多数,但选择这等难开垦难发展的荒地的,也不在少数。
能选择来这等荒地开垦的人,自身本事不用说,心性更非常人,眼光自然也是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