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伯上前道,“敢问尚书,我大颂和羌国各有多少兵力?”
兵部尚书稍加思索,答道:“根据搜集到的情报,羌国的兵力在五十万上下。我大颂,兵力总计约六十余万。”
荣禄伯微微一笑,“六十余万,听起来比羌国多上十余万,但真正能上战场杀敌的,又占几成呢?”
他伸出一只手,“怕是五成最多了吧。而羌人呢,彪悍至极,可以一敌十,怎可与之匹敌?”
“荣禄伯为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位武将不满道,“羌人难对付,但我们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
荣禄伯作势澄清,“官家明鉴,臣并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真心实意为百姓为社稷着想。”
谢翰林沉声道:“此次羌国发兵,非同寻常,似这等规模的战役,大颂自建国以来,未尝胜过。”不同于荣禄伯对大颂战力的自轻,谢翰林脸上挂着深深忧虑。
兵部尚书:“那也不能羌国一发兵,我们就畏惧请降,自愿朝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能不能战胜,打了再说。”
“就是。”其他武将附和道。
谢翰林深深皱起的眉头,并没有舒缓一丝,他紧接着抛出问题,“支持此等规模的战役,光有兵力还不够,一旦两国开战,开弓没有回头路,届时大颂深陷战争泥淖,需消耗大量的银钱作为支撑。”
“启禀官家。”户部尚书出列道,“这两年向羌国朝贡的份例大幅消减,国库倒是充盈了不少,若是发兵,倒是能支持一段时间。但若是求和……”
他言语微顿,眸光扫了一眼主和的几人。
“按此前羌国的做派,恢复成朝贡的旧例在所难免,这个数额已是甚巨,怕只怕羌国会趁机狮子大开口,索要大量银钱,到时候国库为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