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页

玄烨很耐心地给几个孩子解释这背后的利益关系:“赫舍里家虽属正黄旗,但他们家是文臣出身,在军中并不得人心。”

赫舍里家的发迹之旅在满人中很有特色,他们是后金时代不多见的,以文化而非军功起家的满洲人。

赫舍里家的祖上是海西女真哈达部的部民,因为能熟练运用满、蒙、汉各种语言,所以被称为‘巴克什’(博士),后来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近侍文官和翻译官。1

玄烨:“当时满人中通汉话和汉学的人才极少,赫舍里家借此扶摇直上,在内政上也确实出力不少。不过那会儿咱们还在打天下,文治远没有军功来得重要。”

再加上赫舍里家的祖上不过是普通的部民,属于‘平民’阶层,而并非满洲传统的部族首领阶级——比如四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家族,祖上是首领阶级。而和赫舍里家同样出自海西女真的明珠家族,祖上却是高贵的‘国主后裔’。

总之,在讲究门第、阶级和军功的八旗里,在其他旗人眼里,论门第阶级,赫舍里家比不上出身高贵的‘首领贵族’;论军功,比不上鳌拜家族、遏必隆家族等军功集团,哪怕是在正黄旗内部,他们也本该属于边缘势力。

——但他们偏偏靠着‘卖弄文采’上位成功了。

玄烨:“而到了本朝,赫舍里家又进一步转成了外戚。”

但这一角色转变不但没有使他们靠近勋贵阶层,反而使他们家和旗人官僚阶层以及汉官群体失去了紧密联系——满洲勋贵,如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不满于索尼一个‘平民后裔’,却与皇帝有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汉臣一向不屑与外戚为伍。

加上他们的权势一直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背后没有兵权和功勋的支撑,底气不足,根基自然不稳。

胤禛静静听完,心中对太子和赫舍里家的处境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于赫舍里家的这些事情,在大清有了‘太子’之后,已经很少会被详细提起,先生们更不敢多嘴。

下一代人一直以来的印象都是赫舍里家位高权重,胤禛进入朝堂后多少感知到了一些奇怪之处,但从未仔细研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