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自作聪明却被武媚娘发现了,武婧儿回头讪讪一笑,顾左右而言他:“啊,今天天真好。”
“滚!”武媚娘闻言都气笑了。
武婧儿组织的这个考试提前给武媚娘报备了。
武媚娘是看着她折腾出一个类似于小规模科举的考试来。没想到她还折腾出来两个防止请托的好办法,糊名法和誊录法。
隋唐之前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察举制,需要长官举荐,要求“人门兼美”,但最后发展成了以门第取士。
隋唐的科举制则打破了门第的藩篱,允许士人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只看文章做得好坏。
然而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糊名,也没有誊录,主考官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份试卷的主人,评判的标准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由大人物推荐或者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人总能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中占据优势。因此很多学子向大人物“行卷”,进献自己的文章;或者向大人物自荐,求得“公荐”。若没有大人物举荐或者无甚社会名声,在当今的科场很难出头。
曾有一则关于杜牧的趣闻。一太学博士拿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向主考官推荐,请求主考官给杜牧头名。
主考官说头名已经定了,太学博士退而求其次要求把杜牧安排在第五名。主考官应下,回到宴席说了这事,当场就有人反驳说杜牧行事放浪不能当第五名。主考官叹道,他已经许了太学博士,即使是杜牧是个杀猪买酒的,也不会再改了。
武婧儿对杜牧这个不知真假的趣事记得很清楚。
与之相关的还有个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1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奉承话,李白之所以这么写就是想让韩荆州推荐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