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州是州城,人口多,机遇多,资源也多,既然都是背井离乡,为什么不选择州城?这样孩子们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见更多的世面,将来有个更好的前途,不像祖辈那样,一辈一辈都靠种田过活。”
主要是,流民从凌志县境内通过,闹得沿途的村庄都不安生。都这么久了,生了这么多乱子,也没见凌志县令做出什么有效的措施,可见不是个精明有能力的。在这样的官员治下,能有多好的结果?
谢大郎想着家里的孩子们,老四和老六将来肯定要走科举,在泾州肯定能找到更好的良师。五弟和大吉将来要走武道,在泾州的机遇肯定要比小县城好。就是下面的三个小的,将来念书,也能找到好的先生。
长远计,还是去泾州的好。
谢大郎就道:“我们家就听老四的,去泾州。大家去不去我不勉强,我虽然是咱们槐树村的村长,但现在槐树村也没了,我这个村长也算不得数了,大家好好想想,愿意跟安家老太太去凌志的,我也不阻拦,愿意跟着我谢家去泾州的,咱们还跟以前一样,我谢大郎绝不亏待大家。”
“我们家跟着村长走!”谢大同首先表明态度。
张家和周家刚才早已确定跟着谢家走了,这会又表一次态。
村里除了谢张两家是比较大的家族外,还有赵姓人数也不少,赵家人都看着他们的族长,犹豫着没有表态。
赵家族长这会儿在想老吴家,就打了个寒战,觉得还是老谢家人更靠谱,就点头表示跟谢家走。
这样一来,基本没人再有异议,去泾州已成定局。
众人走回来,谢大郎把大家的意思跟安老太太说了,“多谢老太太美意,我们商量了下,还是决定去泾州讨生活,就不叨扰老太太了。”
安老太太叹声气,有些遗憾,“我们祖孙受各位大恩,无以为报,原以为能帮恩人们些许,但看来是不能够了。只有给各位立个长生牌位,保佑各位健康长寿,喜乐顺遂。”
“您言重了,举手之劳而已。”高氏忙客气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