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宣淫后, 谢珩和江泊舟的关系那是一日千里,具体表现在江泊舟的控制欲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黏人了。

以前江泊舟还会放谢珩一个人在寝宫里批奏折, 现在嘛, 江泊舟恨不得把谢珩拴在裤腰带上,所以大齐的文武百官终于见到了这位百闻不如一见的陛下。

是的,江泊舟带着谢珩上朝了。空了近三年的龙椅终于迎来了他的下一任主人,一些垂垂老矣的官员看到谢珩时激动得泪眼汪汪,他们从看到皇帝的批复开始就一直盼着皇帝亲政。那些批复条清缕析,时有震聋发聩之言, 妥妥是一位明君。可是摄政王太过专权, 当初处理朝臣的手段又太过激烈,没有人敢去触摄政王的霉头。

可谁知,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皇帝就这么出现在了朝堂上,虽然他几乎不发言,处理事情全看摄政王的脸色, 但好歹是一个信号, 一个可以扶持皇帝与摄政王相争的信号。

摄政王与皇帝同进同出, 半个朝堂的人都猜到这二位的关系不同寻常,只不过这些人里的大部分都以为是皇帝忍辱负重, 以此博得进入朝堂的机会。

一些早就对摄政王不满的人想要偷偷地和皇帝联系上, 但摄政王几乎把皇宫护成了一个铁桶,派出去的人手一进皇宫就没了消息。

也许是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强烈, 机会, 很快就来了。不过, 事情的走向大大超乎了他们的意料。

这年比起往年算得上风调雨顺,没有大规模的旱灾涝灾蝗灾及疫病,眼瞅着平和的一年就要过去,忽然收到了边关失守的消息:胡人南下,已破两城。

谢珩把黑着脸的江泊舟从被窝里拽起来穿好衣服,顺便让许三庆去传六部尚书。

许三庆没有看江泊舟的神色就去传旨了,毕竟这么久了,他要再看不出来这位陛下把摄政王吃得死死的就是个傻子,没看金豆子那个缺心眼的都从一开始的担心变成有荣与焉了吗?

这个王朝在走下坡路,谢珩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看着国库的存余,难得有些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