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下一本书就是专门介绍如何吃这几种新的农作物。

原本叶云舒还可以继续用这些新品赚钱的,可为了响应官家尽快普及这些农作物种植的政策,叶云舒直接让人将菜式编成书,普及开来。如此,大家看到书中的内容,都会不由自主的去尝试。

这举动乍看平凡无奇,就连官家都认为叶云舒这次失策了,哪知过了没多久,各地就转来消息,说今年进入书院、书塾的人数暴增。此外,越来越多的富商们资助书塾,也有越来越来的读书人去做教书先生了。

在这当中,有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书塾里来了年纪很大的,或者是一看就是走夫贩卒、农户的人,其中甚至还有上了年纪的大婶们。

一问他们为何来听最基础的识字课,大家的回答千奇百怪,可隐约指向的,都是同一点。

大婶:“哎哟,我这不是要做菜吗?就那个明星书坊的菜谱,好些个字我都不认识,这不是放着宝藏不能用吗?我也不求变得有学问,至少要学会认字。”

农户:“明星书坊有本和嫁接有关的书,我听别人说特别好,咬咬牙买了一本,结果什么都看不懂,很多字也不认识,就想着……”

脚力:“就我儿子,才三岁,就想认字,又不适合去书塾,跑来问我,我就想着……”

农户:“今年我家里要种土豆,可我对土豆的一些要求不了解,特地买了本书,可就是看不懂……”

几乎所有来学习的人都是因为一点,他们家里有书,可不识字。哪怕这书编得非常的浅显易懂,不识字那就什么都得不到。

可无论是儿童图书、和嫁接种植有关,和做菜有关的,都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哪怕不需要特别去宣扬,百姓们也懂,懂了就想改变这种局面。

一时之间,大家学习的热情高涨。很多富商就看到了商机,一边向和明星书坊合作,一边资助甚至是开展各种书塾。因为许多人的要求其实就是识字,能够理解文字就好,一般的读书人都能够当教书先生,要的银钱也不多,向这群百姓们收的银钱也不多。可就算如此,他们还是赚了钱和名声,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