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说书人讲的就是河东路赈灾的事情,说朝廷如何积极,汴都以及沿路百姓如何配合,大家是如何众志成城度过难关的。

由小事切入,再上升到国家情怀,围观的客人没一个不红着眼眶的。借由这个故事,他们既更加爱国了,也不再决定自己于国家无用。当然,同时也就更加憎恨张家了。

此外,明星楼还请了戏班子过来,打了个小戏台,咿咿呀呀的唱着。

赵大一家人吃吃喝喝看看鼓掌,不知觉间就排到了他们。

来给他们送菜单的是女堂倌,因为有了小堂倌的例子,他们也不觉得女人跑堂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笑笑闹闹十分配合。

不过许是家里有孩子的原因,赵大还是十分好奇这家酒楼雇佣女人和小孩的原因。

也许是问的人很多,堂倌们也不觉得奇怪或者不自在,以非常自然的态度讲述了他们的来历和经历。

从南方水灾州府而来,千辛万苦到了汴都,在府衙的帮助下勉强有了过冬的地方,但是难以生存。恰好得到明星学院院长的帮助,年纪大点腿脚不便的在后厨帮忙,年轻点的成为堂倌。至于小孩,统一安排在明星学院,那儿有厨子会教他们手艺,不想学厨可以跟着先生读书,都不敢兴趣的,可以先干活,等到请了别的行业的先生,再学习都不迟。

听他们这一说,赵大家的两个孩子都不闹腾,再看门外跑来跑去的小堂倌们,觉得自己太不珍惜眼前的生活了。

女堂倌解释:“这几日活动出来,明星楼的堂倌不够用,所以那群孩子们轮流来帮忙,刚好还可以挣着铜板留着过冬。”

赵大感慨:“辛苦你们了,不过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好的。”

女堂倌笑了笑,“没来到汴都前,我们都不相信这句话,可现在,我们信了,我们都想留在汴都,好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