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页

照徽帝看着宫烨霖,满意地点头:“好,好极了,太子能有这番为国为民的想法,朕倍感欣慰!只不过通河道兹事体大,太子,你可先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来,等朕与朝中大臣们过目。”

一旁的宫烨承跪坐在地上,听着父皇与太子的对话,心中满是愤懑。

凭什么太子说什么,父皇就是夸赞,而他就是父皇口中那个“不成器的逆子”。

宫烨霖领了命,却并未着急起身,而是再次磕头道:“其实提议通航河道,行船只,流通两岸与南北经济交流的事情并非儿臣所想,而是父皇您前一阵封的那位‘德善县主’的主意。”

照徽帝不动声色的看着太子。

太子近几日成日流连于德善县主开的酒楼的事情,他也有所耳闻,更有甚有朝中大臣在奏折里写道,说那桃花阁的背后势力为太子。

被南方水患所扰几日,照徽帝一直腾不出功夫管这件事,没想到他还没责问太子,太子竟主动和盘托出。

照徽帝本以为,是因为梁少傅的关系让太子与德善县主走的近了些,她确实长得颇有姿色,可终究还是庶民出身,在以家世论出身的皇家,实在是不够格。

照徽帝本想提点太子几句,却不想,这德善县主除了有一双慧眼识珠的眼睛,还有如此见解,倒让他颇为意外。

心里也对太子更加满意。

原来太子并不是极色之人,而是一直关心着黎民百姓,心系着天下苍生。

“没想到德善县主虽为一介女流,却有如此远见。”照徽帝点头,“朕准你与德善县主完善挖运河通航河道这件事。”

在一旁不敢出声的宫烨承听到父皇的话,震惊地抬起头来,恨得几乎要把后牙咬碎。

父皇等于是给了太子一重保障,有他的口谕在这里,任谁也不敢再乱传什么闲话,若是再对太子找那裴娘子有什么非议,等待的估计就是父皇的降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