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人已经远逃雪山,边境再也不会有父母被契丹人杀死的孩子了,你的两个祈愿都已经达成,往后我便不会再来了。”谢兰臣照例点上三炷香,等待香火燃尽,最后看了眼无相的砖塔,转身离去。

对于无相的死,谢兰臣并不觉得内疚,因为真正毒死他的人是靖西侯。但靖西侯真正想毒杀的人是谢兰臣,当时如果没有无相,死的人就会是谢兰臣,谢兰臣终究欠下了无相一份因果。

但无相死的太过突然,并没有留下遗言,他又是个孤儿,无亲无故,谢兰臣能还他的,只有帮他达成生前的两个祈愿。

如今他已还完因果,便没有再来的必要了。

谢兰臣离开严华寺,下山途中,遇到一对和尚师徒,擦身而过时,听到师父正教导弟子说:“修道是为脱离六道轮回之苦,人生便譬如苦海,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谓之人生七苦……”

六岁时,谢兰臣刚被送进严华寺的时候,也被教授过这些。

但大约因为他天性情感缺失的原因,他倒不觉得人生犹如苦海,只觉得人生无趣,所以他放任自己做一朵浮萍,随波逐流,随水沉浮,别人送来的东西就收下,别人要拿走什么也由他。没有什么东西让他觉得不舍,想要留下或者牢牢抓住的,包括成为靖西侯和嘉王。

直到他再次遇到那张让他赏心悦目的脸——是真的赏心悦目,见之令人心旷神怡。

谢兰臣虽然很难体会正常人的感情,但是却可以从旁人的神色言行中,轻易看透别人的内心。

但他并不想这样去“看”魏姝,他想真真切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魏姝的想法和抉择。

因此,在如夫人打算给他下毒的时候,他给了魏姝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