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桉屿应完,挂断了电话。
在后面,胆战心惊的姜南问:“林桉屿,你……”
姜南没问完,林桉屿仿佛猜透了他的心思,她快速回答:“不认识。”
“啊?”姜南明显没想到自己还没问出口,她就知道自己要问什么。
林桉屿淡定地开着车:“你的问题,无非就是我是谁,或者我认不认识刚才打电话的人。”
“看你的表情,我猜着我是谁,你并不怀疑,剩下的只是好奇我认不认识他们了。”
“嗯,”姜南点头,还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不认识他们,怎么对话的,这么熟练的?”
“你听过近因效应吗?”林桉屿半真半假地问了句。
“嗯。”姜南点头,“上学时候,老师讲过。”
林桉屿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在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的认知比久远的认知影响更大的现象。”
“顾北知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开口一句宋队,便是招明了我的身份。后面紧接着一句有人要和通电话,意思就是在暗示我让我用会议室骗他们的那套,去骗过会儿接电话的人。”
“我问是谁,是问我即将应对的那个人和宋掠是什么关系。”
“他说是沈大公子,就说明这位沈大公子和宋掠很熟悉。”
姜南听得不吭声。
林桉屿继续说:“这个时候,碍于沈大公子对宋掠先前的认知,首因效应会阻碍我的发挥,我能用的近因效应。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个体印象,会在人的认知中影响较大,直至覆盖先前的印象,形成新的认知标准。”
林桉屿从后视镜看了眼姜南,继续说:“意思就是说,只要我暗示的够多,哪怕我性格差异再多,他都会觉得我是正常的。甚至,以后不小心出现言辞漏洞,他也会自动给我找补回来。”
姜南:“哦。”
林桉屿解释完,她也将车子停在医院的停车场里了。
“下来吧。”林桉屿摘下墨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