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瓜:这像极了从不同角度破题的学霸,不得不说苏东坡会另辟蹊径!】

李杜才名,像神话一样笼罩文坛多年。北宋的文人听到天幕上的女子将苏轼和李白放在一个层次,有人欣慰文坛后继有人,有人骄傲宋朝文风兴盛,也有人嫉妒吐酸水。

“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换了个法子写,怎能和李太白抗衡?”一个在看天幕的秀才拧眉,对神迹这番评论不愿苟同。

但他没料到的是,经过天幕轮番洗礼,此刻的大宋已经到处是苏轼的铁杆粉丝,他这句话还没说完,便有人开怼:“哟,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跳起来冲葡萄吐口水了?人家苏子瞻这诗句写的哲理高妙,值得人反思品读,你用你那考了三次秀才才考上的文采给我也写一首试试?”

秀才被戳中短处,无言以对,只能故作清高地远离这是非之地。

方才怼他的人朝秀才离去的地方唾了一口:“我最看不惯你们这种肚量小心思不正的文人,‘文人相轻’说的就是你们这种胸襟狭窄的小人!”

明意并不知道北宋发生的一切,她依旧接着讲苏轼和庐山的渊源:【其实这次庐山之游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包括他在临终前也写过一首和庐山有关的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大家刚看这首诗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因为它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居然是一样的。但是细读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意境。这首诗是苏轼临终前留给小儿子苏过的,开篇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大潮这两处风景,在没看过的时候各种抓心挠肺,不到那里游历一番心头总是放不下。可真正到了却发现,那也只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