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页

那时候的农村生孩子都不去医院的,请个接生的回来就在家里生,父母走得早,小卫榕的户口都没有上。

他永远记得,奶奶包在脏旧手绢里的零钱加起来只有二十几块,他还没有二十块钱是多少的概念。

那个时候晚上一个人睡在和奶奶睡的土炕上,白天就在村里四处溜达,帮着村里的爷爷奶奶干点活,一双小手握不了几根柴,瘦小的肩膀也背不了多少的猪草,是村里人看着孤儿一个的孩子可怜,就给一碗饭吃。

一直到八岁,他都是走到谁家吃谁家,都是家里人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从未亏待过。

是后来在新来的书记帮助下,他有了户口,挂在村里同姓的卫大叔名下,国家普及教育的力度来到了山村,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他们的镇上盖起了一所小学。

小卫榕背起卫大婶给自己缝的拼布小包跟其他小朋友一样,翻山徒步地走二十里地去镇上学,那时读书真是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像取经一样。

没爹妈的孩子早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他就不想继续读了,初中毕业去打工在那时很普遍,可是他的成绩很好,是最有希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村里人对他寄予了希望,家家户户拿个二三十块钱送他去市里读高中。

国家对贫困生有扶持,社会人士对他高中三年都有资助。

他是上过大学的,只是刚进大二,08那年的大地震毁了他心里的那面围墙,曾经那些爱护过他的人,还没来得及回报他们,就随着废墟一同埋在了地下。

看着没了庇护所的乡亲,看着失去父母的孩子,卫榕第一次有了不满现状的心思。

等他大学毕业,等他工作赚钱,等他功成名就…那得需要多少年?

于是他参军入了伍。

也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军队对大学生入伍有优待政策,入伍便是士官。也因为选择的兵种,让他不仅在服役期间拿到了毕业证,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而在军中结识乔跃,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起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