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弹丸大的地方被蜿蜒的清河三面环绕,常驻人口不多,也就剩了几千人的样子,除去年老的,学龄的孩子倒是不少。
县城有一所学校,在清河的下游。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破败的砖瓦房,大风天漏风,下雨天漏雨,孩子们不分年级,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地混在一起读书识字。传道受业解惑在这里只能勉强算作扫盲。
穷了一辈子,山里的人早就对读书不抱有什么希望了,只要识几个大字,等到了18岁,走出大山出门打工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好。
念念之前也去过别的地方,领略了许多世间疾苦,可到了这儿,还是冷不丁被震惊了。
孩子们穿得衣衫褴褛不说,那课本都是“代代相传”的,大的孩子用不上了,就留给小的孩子,也不知转了多少手,保护得再细致也禁不住折腾,泛着灰黄卷起了角,好像轻轻一翻,就会悉悉索索散成碎片似的。
孩子们没有课桌椅,就拿高的条凳当桌子,矮的板凳当椅子,一排排整齐地趴在屋子里。
看到衣着光鲜的念念,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天仙似的,一股脑儿围了上来,却又害怕碰脏了念念的衣服,怯生生地仰着小脑袋可怜兮兮地巴望着。
念念把准备好的糖果文具发给孩子们,孩子们的脸上开出了明艳的花,捧着爱不释手,激动得直打颤。
老师是对和蔼可亲的夫妻,都姓王,四五十岁的样子。
男人是隔壁县的,有幸念到了初中,在这儿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二十多年前娶了平川的姑娘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
夫妻俩都是疼爱孩子的善心人,见孩子们无学可上,便自告奋勇办起了学校,男人教授文化,女人打杂管后勤。
房子是县里的,原本就空置了多年,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废物利用,给他们办学,额外再补贴夫妻俩三百块钱一个月,算是工资,学校就这样七拼八凑办了起来。
一晃二十多年下来了,孩子们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夫妻俩的脸上也刻上了岁月的风霜,不变的,唯有坚持办学,疼爱孩子的心。
看到孩子们眼里求知的渴望和夫妻俩相守办学的执着,念念知道,这就是她要找的地方。
听说念念选了这儿办第一所希望小学,县领导都出动了,感激涕零,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全力支持。
念念看这领导的穿着,就知道又是个想借机捞油水的主。这样一穷二白的贫困县,领导居然带着浪琴表,抽着软中华,不是从老百姓头上盘剥的还能是什么!
她当机立断,不假手于人,要在这里亲自监工,直到学校落成,不给这些仓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