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苏轼不算熟悉,最多的了解就是从天幕之中得知的。

怎么说了,纵然他以后会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但王安石却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讨厌。

敢于直言不讳的人,要比曲意奉承的人,善意的多。

支持就支持,反对就反对。

如果朝中都是苏轼这样的人,也许变法砸推行的时候,阻力还会少很多,面对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

但苏轼这样的人是不可多得的。

他虽直言不讳,不怕得罪人,也确确实实得罪了很多人,但是被他的人格所吸引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才会有在“乌台诗案”之中,新旧两党,朝中各派人士对他的惊天救援。

天幕之中曾出现过许多次苏轼的诗,王安石一读再读,觉得事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以及感受,无论如何苏轼都不应该是一个很难合众的人,他明明应该很合群很受人欢迎才是。

所以天幕之中所说的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被迫再次离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到底是苏轼不被容纳,还是他已经看腻了朝堂争斗,不愿意与之为伍罢了。

王安石更愿意相信是第二种,他宁愿苏轼是自己选择离开的,宁愿苏轼自己羞于与那些只顾功名利禄的人为伍。

却不愿意相信他是真的受到了排挤。

因为如果苏轼真的是被迫远离权利中心,那也算是大宋朝廷的一个损失。

这世上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的人好找,但一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却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