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弗没有他的坚定,更没有他的心境,她很想相信苏轼说的话,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手上的冰凉预示着她在害怕,既害怕苏轼所要面临的未来,又害怕自己所要面对的死期。

又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要不再问清楚一点吧。”

她本以为苏轼是要拒绝的,宁愿两个人被一时蒙蔽,也不愿意就此宣告未来的死亡。

可又一次,苏轼的反应出乎了她的意料,他答应了,甚至显得比王弗还要急切。

所以说,不管刚才的安慰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就是苏轼明明十分的信任这个天幕。

所谓的不信,不过是没有得到满意答案之后的恼羞成怒,选择性信任与不信。

“要问什么?”苏轼说。

王弗想了想,说道:“就问她,王弗是因何而死。”

苏轼听见了他的话,默默的写下了这一行字。

二十七岁,显然不是正常的寿终正寝,那时候苏轼还没有遇到人生的转折,显然也不是因为劳苦奔波。

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意外还是疾病,总要有一个原因吧。

问题发出之后的等待无疑是最漫长的,仿佛他们等待的不是答案,而是天幕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