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避免既定结局里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方便也最简洁的就是阻止那场“乌台诗案”的发生。

少发几句闹骚,少和朋友通几次信的事情,并不难办。

既可以让自己免于罪责,又可以让朋友以及弟弟免于牵连,这样的事情苏轼很愿意去做,且避免诗案并不是违心之举,他所坚持和坚守的依旧不会改变。

想到这里,苏轼不禁又回忆起了天幕里的那个王安石。

天幕并没有将王安石的变法一一说清楚给众人听,所以具体是什么内容,又具体该怎么操作,它最终是怎样走向失败的,没有人会知道。

苏轼多能从天幕之中获取到的信息就是,他王安石确实是个正人君子。

即便因为变法上的不和和他产生分歧,但仍然愿意在诗案一事中出手相救,令人佩服。

但他同时也在想,不知身在何处的王安石,偶然得知了自己变法的失败,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或许比苏轼还要痛苦吧,毕竟他还没有展开自己的宏图,就被告知了结局。

有些事情,想法是一回事,真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也许变法的初衷本没有错,错的是后续的进行,说不定在天幕的暗示之下,王安石对他的变法设想进行了改造,把弊端全部去除了呢?

但这一切都仅仅只是苏轼各人的期望,没有根据,更没有信服力。

纵观整个天幕,其实说到底,最让苏轼觉得有一些担忧的,仅仅只有“乌台诗案”之中那一百零三天的牢狱之灾,以及年老之时被流放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