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从小一同读书, 一同学习, 又一起考上了进士, 但是同样的教育模式之下, 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性格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辙之于苏轼,才更像是一个哥哥,一直以外承担了照顾兄弟的责任。】

【相比于苏轼的豪放不羁, 苏辙则更加的稳重老成, 而这样的性子, 也就造就了他们俩的仕途之路的差别。】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苏轼,就好像那匹被发现了的千里马, 但是未来的一切,都不是当下那个伯乐所能够掌控得了。】

【伯乐是谁?伯乐是欧阳修。】

【没错,就是那个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果说苏洵是大器晚成, 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那么苏轼和苏辙一定是少年天才。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之下,两个人都学有所成, 于是, 在大宋嘉佑元年,十九岁的苏辙和二十一岁的苏轼在父亲的带领下, 一同走水路,进京应试。】

【而这,也是苏家名满天下的开始。】

【宋朝的士大夫,本身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阶级,何况是苏家这种一门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

【能够成才之人,往往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所显现,而苏轼这位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北宋文坛领袖,更不可能平庸。】

【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而在这两个人的百般夸赞之下,苏轼可以说是名动京城。】

【但随之而来的不是自己的一展才华,而是母亲的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