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可以从农夫自身的角度来想,他们吃不饱的最主要原因是田不多,开荒确实是个增加田地好办法,可你想啊,明摆的收成,为何开荒的人不多呢?还不是因为开荒牵扯精力多,荒地的收成也低,有这时间还不如租些良田,到时候交租子呢。
“恰好我最近看了几本农业方面的书,我就在想啊,是不是全国上下的农具都足够先进呢?水车是不是大家都会造呢?农具先进,种地效率就高,水车足够,就不怕庄稼旱死,到时候开荒不费劲,荒地也能变良田。
“第二,可以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你提出的降低粮税是个好办法,可相应的缺口怎么补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刺激商业发展,降低商税,这样既能增加了商户的数量,又能增加商户的用人需求,农夫农闲时可以外出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
“第三,可以从朝廷外的角度想想,庆朝以外,还有很多别的国家,如果可以加强贸易往来,完全可以增加朝堂的收入,而且往来的同时,也可以去外邦寻找一下,有无高产作物,不过这是个碰运气的事,不那么容易,但可以留意。
“以上这些呢,就是我的想法。”
栓子都听呆了,怪不得老爹能中榜眼呢,真有两把刷子在呢,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道:“爹,您太厉害了,我觉得办法非常好。”
“我刚才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告诉你,想事情,大局观要有,细节更要有,站位高时要足够高,细的时候更要细到实处。
“但是呢,如果你在科举考试时做这个文章,后面两个观点最好不要提,因为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而且这些年,沿海倭寇猖獗,好多官员都主张海禁,海外贸易也是个棘手的话题,批卷时考官太多,说不定哪个观点就会引起考官的反感,一定得学会灵活处理。”
“我知道了,爹。”栓子重重点头,然后又叹了口气,“看来改善民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啊!”
“那是自然,你如果真想为百姓做点什么,办法也不是没有。”
“什么办法啊,爹?”栓子十分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