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蒙古骑兵是怎么进来的,这就是忽必烈的功劳了。

早在南宋时期,长城就已经落入金王朝的手里。

后来忽必烈统一北方游牧民族,野心十足地想要逐鹿中原,结果被庆高祖打败,一路撵回了长城以北,被金王朝占领几十年的长城才重回庆朝手里。

不过当年不甘心的忽必烈撤退的时候,不惜兵力,不仅将长城进行了大肆的破坏,更是留下了几个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隐蔽暗门,只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再次入侵的机会。

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到族里不过几个月,忽必烈就奄奄一息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庆高祖,他是成功了的,可惜他永远都没机会知道了。

临终前,忽必烈留下遗愿,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而作为胜利者的庆高祖,知道蒙古人的可怕,派人修复长城的同时,准备休养生息几年后,一举将蒙古人消灭,可惜早早暴毙,压根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后面百官推上来的皇帝唯文官们马首是瞻。

彼时蒙古族已经彻底蛰伏起来,除了偶尔抢抢粮食,再无任何动静。

又派出了使者,每年进贡大量的牛羊和马匹。

这可正中文官们的下怀,不顾武官的反对,与蒙古签订了协议,只为体现天朝上国的宽容和大度。

至于破损的长城?协议都签了,蒙古人还能翻起什么浪花,便不再出钱修复了。

再后来,继位的几个皇帝认为北方稳固,没什么威胁,同样不值得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等到了顾云齐这一代,他才刚登基一年,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得坐稳王位后再说。

这也是脱里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的原因,因为他听说新皇帝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又有魄力和手段,很有可能是主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