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小县城,常进出的人就那么些,也就大集和年节时村人来得多些。生面孔多了,就需要盘查盘查。要是进城的人惹了事,他们守门的有时也跟着吃挂落。
两个热乎乎的馒头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孙、田两位小吏在没人的时候,也跟赵有田唠嗑起来。
“赵兄弟有福气啊,你那侄儿听说是进了府城南山书院吧?过不了几年秀才妥妥的没跑。”
“听说你家五个小子都跟着去了府城,你家这家底厚啊,府城的花销可不小。”
赵有田连连摆手,“我家就一村里人,将将填饱肚子没两年,哪来的家底哟?这不都是托了我侄儿的福?”
赵有田一脸得意,“我当你两是兄弟,才跟你们说。我那侄儿不光读书灵光,看的书多了,见识也不一般。我们兄弟三现在吃饭的本事,就是盘炕的手艺,还有家里卖的草纸,都是我侄儿看书琢磨出来的。”
两位小吏心里酸溜溜的,他们咋没脑子这么灵光的侄儿?
“你家馒头包子做的也好。”说完心里更酸了,这是人家妹妹给的传家手艺。
赵有田不好在外人面前夸妹妹,忍了又忍说了句:“我妹妹打小心思就巧,烧饭织布都是一把好手。”
又忙岔开话题,“我家就是做点小生意糊口,哪里比得上两位大哥吃朝廷饭的,又体面又稳妥!”
“嗐,我两就一守门跑腿的,你家侄儿那样的,往后的秀才、举人老爷才是真有排面哩,赵兄弟就等着享福吧。”
这是真心话,要不是赵家出了个小神童,赵家一村里出来的农户,想在县城站住脚,可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