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

很好,又多了一个叫畅之的,还有一个杀他的人,故事越来越复杂了,时萦看着面前标签上的离别二字想到。

第十章 乌木簪子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新的展品是一个石台,上面刻着笔走龙蛇的两句诗,落款处是一副铁质的镣铐。

时萦知道这两句诗,全文是: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是苏轼初入仕时写的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品格正直。却被有心之人歪曲理解,认为苏轼对皇帝有不臣之心,理由是世间有真龙,而苏轼却要自己的品格给地下的蛰龙知道,“非不臣而何?”

皇帝认同了有心之人的指控,将苏轼投入了御史台监狱。

史称“乌台诗案”。

其实乌台诗案的起因、高朝、结果都与这首诗无关,这首诗只不过是当时的御史们为指控苏轼而进行了曲解附会的解释。

宋神宗并没有昏庸到直接因为一首诗而判苏轼有罪,只是因为当时的改革派需要一个靶子,而苏轼最为合适,而且最后也免除了苏轼的死刑贬谪他去了黄州。苏轼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中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去的黄州,是他命运的滑铁卢。

这里出现的诗句和镣铐,是不是说明这位驸马和苏轼一样,因文字被小人举报入狱。结合之前的展品,不知他都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是否也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成为某些人对付政敌的靶子,最后竟被砍断了右手。

时萦又想起那只被整齐砍断的右手,现在看来手的主人的故事她基本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