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页

“金平有消息吗?”朱振山问起了当初的战友,“听我孙子说,你把曾阿祥的家书交给了他的曾孙。还有一个呢?你给了谁?”

拉回思绪,杨奇回答:“金平听说去了国外,不知道是美国还是英国,我得再花点时间去找。至于你问的另外一个拿了信的人……他是王治平同济德文学医的胞弟的儿子,也就是他侄子。”

“王治平后来回上海去了?”朱振山发出一记疑问,并且目光里都是不相信。

杨奇留意到对方眼里的东西,故而猜测说:“可能没回去吧。”他想起王安迪家在平安夜那晚的洋派,不免皱眉说:“他家里人都举家迁移到美国去了,我答应了他侄子会去接他的。”

“他后来去了别的营,听说是没有过山。”朱振山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话语里都是可惜。

可惜的何止是王治平一个,数万的忠骨都被长埋他乡,谁不是个可惜呢?那些留了家书的好歹还能找到家人,也算是有人念着,想着。没有留家书的呢?只怕是风沙埋骨,无人问津。

“张炮呢?他个倔驴,大家都写家书就他不写。哪怕是金平再去送信,他也不补一份。”包含杨奇,他们统共7个人。除了杨奇自己,他重生到现代后只拿到5封信。他检查过,就是少了张炮的。

“他是真没有活过42年。”朱振山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也就是一句话,把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画了句号,作了结尾。同样,杨奇也没有再问,因为已无须多问,也不便再对故去的人多作叨扰。

屋外,钱青和朱家豪站在院子里吃农家炒花生。他俩闻着厨房里散发出来的午饭香气,听着锅里刺啦刺啦的炒菜声聊天。

“除了我们,你还找到别的相关的人吗?”钱青剥了一粒花生往嘴里塞,随口问。

朱家豪想了一下,回答说:“听说有一个留在了滇缅一直没有回来。但是,具体是谁我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他手上一边剥花生一边说:“我打算找东南亚的华人圈问一下,看看能不能有消息。”

看来是都散落于世界各地了,钱青心想,金平在欧美,现在还有一个在东南亚。这一通,可真是有得好找咯。

不想浪费朱家豪这个线索,钱青透露说:“我们现在找到一个叫金平的。前一阵儿听人说在美国,不过后来又有人说在英国。我那边也打算找华人圈问呢,得了消息我俩互通有无,可行?”想着,多一个朱家豪就多一个找人的帮手。

“行啊,到时候有了消息我和你们说。”朱家豪答应得爽快。他咽下嘴里的花生米,扭头看向他爷爷的屋子,接着问:“杨老师和我爷爷到底是什么关系?我爷爷为什么叫他连长?还给他敬礼。”他心里存着这个疑惑,实在觉得奇怪。

钱青不好说杨奇是从民国穿越来的,担心自己说不好惹出麻烦。她心思转了转,扯谎说:“可能是杨奇长了一张大众脸吧,老人家乍一看容易认错人。”说完,她又心虚地找补道:“我和他就是报信人,你不用多想。”

真不用多想?朱家豪心想,要是杨奇那张出色的面孔还算是大众脸,恐怕这位钱老师是在故意损人吧。听出对方不便多说的意思,他便就不再多问。想着,等他们走了他可以去问他爷爷。

用过午饭,杨奇陪着朱振山又聊了会儿。大概是下午2点半,钱青和杨奇以山路崎岖得早点出发为理由就此离开了。

第72章

从豫北山村回到上海,时间已经是2019年的4月14日的下午5点左右。钱青和杨奇离开机场后,他们俩在市区就近找了一家汉堡王解决晚餐。

“朱振山真不容易,这都2019年了,他还健在呢。”钱青啃着手里的三层皇堡,喝了一口冰可乐,对着坐在她对面的杨奇感叹道。

杨奇咽下嘴里的汉堡,他轻声浅笑,心中也是有同样的想法。“这也不稀奇,他当年也就十六七的年纪,能活到现在也在情理之中。”他吃了一根薯条,又好笑地自嘲说:“你看,我不也健在嘛。”

这玩笑可真是有够冷的,钱青嗤笑,指着他说:“你的情况你自己心里没数?朱振山是自然生长,你是超出了自然规律‘意外生长’。”

是呀,这可不就是意外嘛。如今的种种,包括眼前的钱青,这都是杨奇人生中的意外相遇。他很珍惜这些‘意外’,因为这是老天给他的厚礼。

“你说朱家豪那边还有别的消息?”杨奇听她路上说了个大概,但是舟车劳顿他就没有多问。这会儿,他突然提起来打算问个清楚。

钱青抓了两三根薯条往嘴里塞,鼓鼓囊囊的嘴巴不方便说话,她就点了点脑袋,含糊说:“在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