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进士,多是庶吉士。

有的人,汲汲营营一生,可能终生都呆在翰林院,不能出人头地。

而有的人,可能一两年之内,就能晋升,进入内阁,或者其他主要部门,再经过好几年的打拼,才能掌握一定的实权。

老定国公暗戳戳问过晏谨,要不要他帮忙。

他可以直接让晏谨进入内阁。

晏谨拒绝了。

晏谨是状元,授任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晏杨是榜眼,同探花一起,授任七品翰林院编修。

听起来不太一样,但其实大家做的都是一个事——修国史,没多大差别,都是从基层做起。

但薛子恒不一样。

他是邱太傅的门生。

而邱太傅每一年都有门生通过科考,进入翰林院,比如,去年的状元,都是邱太傅的人。

薛子恒一进入翰林院,就得到了优待。

在翰林院待久了,小白菜也能混成老油条。

相比之下,晏谨和晏杨看起来就没有什么背景。

兄弟俩到翰林院的时候,薛子恒已经到了。

此刻,薛子恒正在跟前任状元和几个邱太傅的门生在愉快地交谈,见到兄弟两人过来,便叫住了两人。

晏谨和晏杨顿住脚步:“何事?”

前任状元看着晏谨,脸上有一丝玩味的笑:“你就是晏谨,听闻你博学多才,不过呢,进入了翰林院,大家都是同侪,翰林院跟外面的书院可不太一样,得讲究先来后到,尊重前辈,你觉得如何?”

“对了,我已经将一部分经文放到你书案上,你今日就看那些经文就行了,黄昏下值之前,再交上一篇文章给我审阅,这是刘学士的安排,刘学士此人比较严格,若是当日事不能当日毕,第二天,可是要遭受惩罚的呢。”

对方得意洋洋地说:“你初来翰林院,这是我为你争取到的机会,晏兄,可别辜负了翰林院对你的期待啊。”

对方说完了,示意晏谨看过去。

不远处的一处窗边上,便是晏谨当值的屋子。

从这里看过去,可以看都三摞将近两尺高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