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的前两年,都是在无数的练兵当中度过的。
军营里,没有品级的将士,压根没有对外联系的渠道,没有军权和授命,就不能随意离开军营,否则就按逃兵罪格杀勿论。
平日里,他们也不能出军营,也不能写信回乡。
这是军中的规定,怕士兵思乡过甚,动摇军心。
边境苦寒,那几年,随着魏国的骚扰不断,军营驻扎在各地,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地方。
但晏林有一些军事才能和天赋,投军一年后,便做到了百夫长。
第二年做到了千夫长。
第三年便做到了万夫长。
去年,他终于有机会写信回乡,但一封封信件从边境去往太平县,杳无音讯。
而南方叛乱的消息也传到了西北,晏林不确定,家中到底是出事了,还是因为叛乱而流离失散
可他不能离开军营查探消息。
如今京城来人,提到了晏家的消息,他才得知儿子已经参加科举,一家人住在了京城,可来人所知甚少,只提到了晏谨和晏杨,其余不提,因此他写信回来,并希望儿子能够回信,告知家中的一切消息。
晏谨看完信,也总算明白了。
父亲不是失去音讯了,而是等他可以从西北传回音讯的时候,家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举家迁居,太平县被叛军的马蹄踏平,至今还在修复,又怎么能收到消息呢?
那些信件,还不知滞留在了哪一处的驿站呢。
老国公接过晏谨看完的信件,神色激动:“幸好,幸好,有消息就好。”